第一屆 數位創新盃 全國電子書設計大賽

2010年3月31日

iPad,出版業賺錢新希望

iPad,這樣一台未上市也不知會否熱賣的產品,出版業能將希望寄託在它身上嗎?答案當然是肯定的。

更精確的說法是,出版業者們相信,更加生動、更多互動的新廣告模式,才是出版業者真正的希望。

根據華爾街日報的報導,時代雜誌(TIME)、連線雜誌(Wired)、運動畫刊(Sports Illustrated)都推出了新的廣告方案來搶占iPad使用者的眼球。

時代雜誌:一則廣告20萬
時代雜誌已與聯合利華(Unilever)、豐田汽車(Toyota Motor)、富達投資(Fidelity Investments)簽約,在前八期iPad版時代雜誌上放置廣告,每一則要價20萬美元。

連線雜誌:多買幾頁,廣告升級
如果購買8頁以上廣告的話,廣告主即可享用影片或是其他iPad特有的功能。這種定價方式在過去的紙本時代可是做不到的。

運動畫刊:透過遊戲,體驗產品
時代集團(Time Inc)旗下的運動畫刊(Sports Illustrated)則是像廣告主展示三種廣告草案。其中之一是將iPad的賽車遊戲與Ford的Mustang車款作結合。當消費者玩賽車遊戲時,可以自行搭配車身顏色、輪胎款式,描繪出心中最理想的車款。
Sports Illustrated的平面電腦版雜誌

雖然以iPad的價位及客群來看,短時間內難以成為iPod那樣大眾的產品,能為整個出版業帶來的廣告收入有限。

但對出版業者來說,在印刷品廣告飽受威脅之際,思考與學習提昇內容與廣告的互動性,給予消費者更好的閱讀體驗,卻是刻不容緩的。

畢竟能夠搭載這些互動數位廣告的裝置只會越來越多,缺乏這種技能的公司,將會在這即將崛起的新市場中缺席。

資料來源:
WSJ: Magazines Use the iPad as Their New Barker

延伸閱讀:
Wired! 永遠連線的數位版《連線》雜誌

update: PC Magazine的iPad使用影片

2010年3月29日

電子書標準進度報告公布

聯盟於3/25舉辦的會員大會,邀請了資策會創研所的陳美莉陳組長到場發表電子書標準的進度。
在訂定ePub OPF標籤中文規範之後,於中文電子書檔案交換時,對於同一個元件有一致性的中文語意定義及解釋,使非資訊人員可快速了解電子書國際標準結構,製作符合國際標準的電子書,並與國際接軌。
當天報告的投影片公布在此,建議可下載至電腦上看會較能看清楚投影片全貌。

2010年3月26日

電子書產業問卷調查結果發表!

昨天(3/25)的會員大會,數位出版聯盟對各位與會來賓進行了問卷調查。由於填答者都是電子書產業的重要人士,因此調查結果相當具有參考價值。 聯盟在此也將調查結果公布在網站上,對於電子書產業有興趣的各位,不妨多多參考。 若你還有其他有興趣的問題,也請在底下留言。在下次開會的時候,可以幫助我們問出更多有趣的問題。 問卷題目在此,若你也想表達意見,請幫助我們填寫問卷。讓我們知道更多業者與消費者的看法。

每週訊息:20100318-20100324

業界動態

近期活動講座

2010年3月18日

每週訊息:20100311-20100317

業界動態

近期活動講座

2010年3月17日

可讀直行的「可愛」閱讀軟體-lovelyreader

雖然平常在網路上已經習慣瀏覽橫排的文字,但在長時間閱讀的時候,是不是仍然希望看到傳統的直行排版呢? 這次要介紹的閱讀軟體是台灣人研 發的Lovely Reader,其功能相當完整,具備分章節閱讀、畫線註記、搜尋、調整字體、上傳自己的ePub檔案...等基本功能。請看詳細介紹。 但 這款軟體最有特色的地方是支援直行排版。(期待國外的軟體重視直排實在是很遙遠的夢想阿...) 來試用看看吧! Lovely Reader
和之前介紹的Ibis Reader一樣,可以選擇用瀏覽器線上閱讀,或是下載軟體到電腦上離線閱讀。先點Live Demo來看看線上版的吧! 接著你會看到網站上有一些英文書籍,其中有一本唯一的中文書:老貓學數位(試閱版)
轉換成直排:
Lovely Reader操作影片: 較為可惜的是,目前Lovely Reader尚未推出手機版。但是移動閱讀是未來的趨勢,相信再過不久之後,我們也可以在手機上透過Lovely Reader看到直排的中文電子書了!

2010年3月12日

每週訊息:20100304-20100310

業界動態

近期活動講座

2010年3月10日

不只好讀,更好寫的數位筆記-Courier

(圖片來源:Engadget
如果Amazon的Kindle是一本捧在掌心上的小說,那微軟的Courier就是帶進辦公室裡的筆記本。

當所有人都在關注電子書「閱讀器」的時候,微軟正朝向另一個領域前進:不只好讀,更要好寫

目前市面上的電子書閱讀器(Kindle、nook、eReader、nReader...族繁不及備載),強調的是「閱讀」、「看照片」等輸出面的表現。即使是Apple的iPad,也只能處理一些簡單的文書工作,其主要的定位還是一台媒體播放器。

但是在會議中寫筆記、規劃旅程、或是隨手塗鴉時,這些閱讀器顯然就不敷使用,甚至連「Notebook」當做筆記本用也是不怎麼順手。

而微軟的Courier正是瞄準了使用者「隨手用筆記錄」的使用習慣。



影片看起來很炫,但實際使用起來還有許多值得思考的地方。

手寫輸入夠好?

用筆輸入讓線條擁有更多彈性(輕鬆畫出曲線甚至素描),但是對於文字的輸入則是個大考驗。畢竟書寫文字的速度(對熟悉鍵盤者來說)是比較慢的,若感應速度及辨識率沒有達到「非常高的標準」,使用體驗可能就遠遠不如一本10塊錢的筆記本了。

內容在哪裡?

產品的定位也反應出企業可利用的資源。Apple擁有網路上最強的數位內容通路-iTunes,所以iPad是更好的內容播放器。反觀微軟並沒有強勢的內容平台,在工作方面的軟體卻有接近獨佔的優勢,儘管缺乏豐富的內容,但Courier卻有機會成為「在處理工作事務上比手機和筆電更好的行動裝置」。

當然,科技產品的定律是要等親手玩到才知道它是不是你「命中註定的夥伴」,據說上市時間在今年第三季到第四季之間,希望到時候產品的實際表現能比影片更令人驚豔!

買iPad還是Courier?

很多人都在問這個問題,但這兩種產品擁有截然不同的定位(儘管功能有重複)。只要真的好用,各買一台,下班時間交給iPad,上班時間交給Courier,又有何不可呢?

延伸閱讀:
Gizmodo: Microsoft Courier's Devolution
Engadget: Microsoft's Courier 'digital journal': exclusive pictures and details

2010年3月9日

數位典藏與數位學習國家型科技計畫---成果展

由數位典藏與數位學習國家型科技計畫 計畫辦公室主辦的「98年度數位典藏與數位學習國家型科技計畫」成果展,假國科會科技大樓1樓展覽會場,將各參與計畫(計畫辦公室及八大核心計畫及參與部會機構等)之數位化成果藉由對外公開展示的方式呈現予社會大眾。 今年成果展主題訂為「e手掌握,資訊萬千」,活動期間將推出一系列的推廣活動,包括「專題系列講座」、「國際會議」、「主題展覽」、「商應大賽頒獎典禮」等。希望透過多樣性、多元化等各個面向的數位內容分享及呈現,吸引對此領域內容有興趣的民眾及族群深入了解。 其中「專題系列講座」,規劃藉由最近熱門的電子書、文化創意產業等不同議題的切入探討,邀請產、學、研界等領域等專家講者,以活潑實用、與大眾各面向生活相關的角度來分享呈現計畫相關成果。 講座主題如下: 【第一場:未來工具電子書;活動日期:3/15(星期一)】 閱讀大革命,一本走天下  電子書商機在哪裡? 典藏資源融入高中國文科教學 【第二場:多彩多姿的典藏加值應用;活動日期:3/16(星期二)】 錢從哪裡來?數位文創的未來 數位典藏新創意 八方新氣讓舊文明有新生命 【第三場:典藏融入教學:百寶資源網站;活動日期:3/17(星期三)】 用典藏的素材說台灣的故事 借力使力‧活用寶庫‧教學e起來 典藏轉製活用於基礎教育的試驗~以墾丁「螃蟹過馬路」為例 詳細活動時間及講演者,請點閱這裡數位典藏與數位學習國家型科技計畫成果展 活動日期:2010/3/15(一)~3/17(三) 13:30~16:00 報名費用:免費參名 報名時間:即日起至2010/03/13(星期五)18:00止,請多加利用線上報名※報名並全程參與一場講座者,提供公務人員終身學習時數3小時(具公務人員資格者),三天講座共計9小時。 活動聯絡人:數位典藏與數位學習國家型科技計畫 林小姐 TEL:(03)4227151 #35800 FAX:(03)4260120

2010年3月7日

人們最愛用iPhone來...看書?

提到iPhone的應用程式商店(App Strore),第一個聯想到的可能是那些千變萬化的小遊戲吧?過去,遊戲類一向是App Store的最大宗。但最近幾個月有一類別急起直追,甚至已經超越了遊戲類。

對,你沒猜錯,就是書。

根據Mobclix的統計,現在App Store上書籍類的App已經超過2,6000種,而遊戲類則是24,000多種。這代表什麼意義?

人們真的能在iPhone上看書

一直以來人們對於電子書的質疑不外乎是「不耐久看、螢幕太小、書頁從指尖翻過的體驗無可取代」。但現在看起來,在某些情境之下,在iPhone上閱讀會是比紙本更好的選擇。

新的發表作品管道

相較於傳統的出版流程,在App Store上發表作品是更輕簡而且彈性的。App只是一個內容的載體,不用申請ISBN、不用簽訂複雜的版權合約、更不用印刷、運輸及管理庫存,只要擁有作品的版權及製作App的能力,任何人都可以在App Store上面販賣作品。

內容作為一種服務

以前不論哪一類型的內容,呈現方式一律是印在紙上。

但現在不同了,Wired雜誌認為可以利用影片與360度模擬解說來呈現內容(與廣告)。Penguin則認為互動功能對於兒童的學習更有幫助。O'reilly的Rails教學書則是推出了永遠都在更新的Live Edition

不同類型的內容,在數位出版的時代能夠轉化成不同的服務。但第一步是重新定義自己的行業,你是「賣書的」,還是在提供閱讀、學習、查詢等服務?

延伸閱讀:
  1. Mobclix: Books Outnumber Games in the App Store
  2. GigaOm: Books Now Outnumber Games on the iPhone
  3. Wired! 永遠連線的數位版《連線》雜誌
  4. TOC: Continuous publishing through Live Editions
  5. 英國出版商Penguin為iPad開發的電子書:

2010年3月5日

最輕簡的電子書閱讀軟體-Ibis Reader

嫌市面上的電子書閱讀器還太貴、單色、但又想試試閱讀電子書的滋味?不用花一毛錢,用你手上的智慧型手機就辦得到。

Ibis Reader是由Liza Daly(美國電子書專家)所推出的電子書閱讀軟體。跟一般的電子書閱讀器比起來有幾點特色:

1. 不用安裝,他是個網路應用程式(Web App)。
2. 一個檔案,多平台上閱讀。(電腦、手機、iPad...)
3. 透過網路記錄閱讀進度,在任何平台都可無縫閱讀。

有興趣的話,不妨照著操作一遍,對於電子書的閱讀體驗會有更清楚的了解。

1. 首先連上Ibis Reader,先免費註冊成會員。

2. 點擊Get Book,可以看到有許多公共領域的書籍。
3. 隨便找一本想看的,Click。就可以開始閱讀完整的內容。

4. 打開你的手機瀏覽器,輸入網址http://ibisreader.comhttp://m.ibisreader.com 後照指示做。
5. 登入會員,點擊My Books,就可以繼續讀你剛剛看的書。

另外,如果你自己有其他的ePub檔案(中文也行),也可以透過Add Book的功能,將檔案上傳到Ibis reader上,就可以在電腦跟手機上閱讀了。

其實不論是閱讀器、閱讀軟體、ePub製作軟體等各式各樣的工具都已漸漸地成熟,但目前最欠缺的,就是數位化的內容。

然而要如何有效率地生產高品質的數位內容,還需要時間來摸索、練習,將原本出版紙書的工作流程,轉變成能生產各種適切的數位檔案,方便地呈現在各種閱讀裝置上,讓讀者體驗更愉悅的數位閱讀。

最後請觀賞Liza Daly在TOC上發表Ibis Reader時的演講影片。(她個人認為最重要的還不是這個閱讀軟體,反而是內容數位化後,在閱讀軟體上讀完這些電子書後,可以做的事情:讀者和作者,書和書,讀者和讀者...通通都連在一起了。)


延伸連結:
關於Liza Daly和她的電子書、數位出版公司:Threepress Consulting Inc.

每週訊息:20100225-20100303

業界動態

近期活動講座

2010年3月2日

數位出版的成本經濟學


(Photo credit: cc via Flickr by amalthya)

當亞馬遜將電子書定價為$9.99時,出版商們抗議亞馬遜挾通路優勢以強取他們的內容。

當iPad推出,亞馬遜讓步,出版社得以電子書價格定為$14.99時,消費者卻又藉著「一顆星評價」抵制漲價。

可見數位出版,為大家帶來許多關於成本的遐想。

作者心裡想:「當出版社不用再負擔倉儲與物流的成本,我應該得到書價80%的版稅。」;消費者心裡也盤算著:「電子書的價格至少要訂在紙本書的三分之一吧!」

但事實上,製作一本電子書的成本究竟多少?節省下來的成本又該如何分配?紐約時報記者Motoko Rich(推特:@motokorich)透過訪談出版業者及顧問後,做了一些簡化過的成本估算,也許藉由這些例子,我們能更快的找出正確的價格。

在美國,精裝版紙本書的平均書價約為26美元,而其中的一半由零售商賺走,出版商僅拿到13美元。

$13當中,封面設計、排版、編輯等工作,佔了$0.8。而紙書無可避免的還有印刷、倉儲、及運送等成本,這些約佔$3.25。而賣書,也需要行銷成本,雖然成本的高低取決於該書的市場價值,但估計佔$1。

最後還有作者。作者一般會得到書價15%的版稅,也就是$3.9。剩下的$4.05,就是出版商的真正拿到手的利潤,而這些利潤還需要再扣除員工薪水、辦公室租金、水電費...等等營運費用。


接下來看看電子書。若按照與Apple的協議,出版商可將價格設定為$12.99;三七分帳,每賣出一份電子書,出版商拿到$9.09。

其中出版商需花$0.5將文字轉換成電子檔、排版及編輯等工作;行銷活動則佔$0.78。至於電子書之作者版稅,盡管議論紛紛,大致介於書價的25%與毛利的25%之間,也就是$2.27到$3.25之間。

最後出版商會剩下$4.56$5.54的利潤。

相同的計算,當定價為$9.99時會是這樣分配:

紐約時報的計算,電子書賣12.99美元時,出版商的利潤確實比賣紙書26美元時,有所成長(0.5美元到1.5美元),且作者可拆得較高的版稅、消費者也能買到(比紙本書)便宜的電子書,但出版商多拿到的幅度,並沒有大可以讓消費者用三分之一的價格買書、讓作者抽到一半以上的版稅。

另一方面,出版商也仍在擔心,當電子書市場大幅度成長,導致越來越少人購買紙本書時,原本製作紙本書的固定成本將無法打平,反而損害到既有的獲利。

只是,這些顧慮,正如同微軟的Office軟體之於Google文件、音樂CD之於MP3下載。當前朝霸主還在捍衛過往榮光之時,後起之秀正勢不可當地踏著新浪潮而起。

相同的事情正發生在出版產業。若不想被後起之秀取代,傳統出版業者就必須思考數位出版能夠接觸到哪些潛在的讀者、激發出哪些過去不存在的閱讀行為、進而挖掘出前所未見的閱讀市場。

資料來源:New York Times: Math of Publishing Meets the E-Book
圖片來源:改編自紐約時報的圖表:The Economics of Producing a Book

Update: 本篇原文在美國經過不到24小時之發酵,已有上千個議論。有興趣的朋友,請自行密切注意,我們也會盡力整理報導。

為什麼只討論$26、 $12.99和$9.99?這是目前美國市場的主流定價。那麼可不可能電子書只賣3.99或5.99?若作者直接跳過出版商,自己和平台商合作,自己就可拿出版商的利潤?這樣電子書的價格不就下來了?這的確是可能的,而且正在發生中。作者跳過出版商,一切自己料理,行銷得靠自己,除了大作家有辦法,不然就得靠平台的機制,讓新興作者出頭。

另,行銷費用真如紐約時報所言,僅佔$1或更低嗎?每一家出版商的人事管銷費用也不同,沒扣除這些,說是出版商拿的利潤,其實有些牽強。出版商除非能有幾本量很大很大的暢銷書,不然很難平均到行銷費用這麼低,但又有多少紙書或電子書可以衝到萬本,甚至千本呢?

行政院新聞局補助數位出版,
最高金額新臺幣100萬!


(Photo Credit: CC via Flickr by ciokkolata_farabutto_never_loved_be rlusconi)

為促進出版產業升級,鼓勵出版事業發行優良數位出版品,以加速數位內容產業發展,並建立示範性指標,活絡數位出版市場,行政院新聞局特別舉辦補助數位出版品發行企畫案。

99年將以有助出版品數位化水準之提升、具有數位型態之創意產品、能改善出版事業(含體系)之體質與競爭力、有助於數位出版體系之形成,並營造產業總體競爭力之企畫案為評選重點。

補助對象:依據中華民國法律設立的新聞紙、雜誌、圖書出版事業,補助名額5至8名;政府及公營事業發行之數位出版品,不在申請補助範圍。
徵選日期:即日起至99年3月31日止
歡迎各出版業界朋友踴躍提案!

99年度補助發行數位出版品採網路報名,相關作業要點暨申請表等資訊,請點閱行政院新聞局官網;或電洽行政院新聞局出版事業處第1科,電話:02-3356-7948

延伸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