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屆 數位創新盃 全國電子書設計大賽

2025年7月28日

【活動分享】OpenLab文化科技跨域創作徵選 自即日起受理


文化部為促動藝文產業結合科技技術,進行文化科技跨域創作,發展新型態文化內容與體驗形式,與財團法人工業技術研究院於嘉義文化創意產業園區(以下簡稱嘉創)S 棟 1 樓共同打造「文化科技OpenLab」,以「開放場域實作」為核心理念,評選聚焦文化部所業管之「視覺藝術產業」、「音樂及表演藝術產業」、「文化資產應用及展演設施產業」、「工藝產業」、「電影產業」、「廣播電視產業」、「出版產業」、「流行音樂及文化內容產業」及「沉浸式內容體驗產業」等 9 項文化創意產業。
促進周邊區域之文化活化與實質發展,形塑文化內容與科技創作交會的示範基地,並期能達成下述目的:
  • 鼓勵團隊在地實作,結合科技工具發展創意內容,並實際在場域中落地展演或應用。
  • 導入如 AI、互動投影、XR 等技術,創造全新的文化體驗方式。
  • 推動具在地特色的展演、互動裝置或文化體驗,讓民眾能實際參與並感受內容創新。
  • 媒合科技人與文化人合作,做出有機會變成產品或服務的文化科技作品。
  • 讓新創團隊有機會透過實作、被看見、甚至發展成自己的創業方向,持續累積在地創新能量。 
本次徵案亦同步於花蓮文化創意產業園區(花創)推動,鼓勵東部團隊參與創作提案與在地內容孵化,擴大區域文化科技共創的參與面與實踐場域。

【活動資訊】
活動名稱:OpenLab文化科技跨域創作徵選
主辦單位:財團法人工業技術研究院
輔助單位:文化部
報名日期:即日起至2025/08/07

【聯絡窗口】
聯絡窗口|沈先生
聯絡電話|05-2275626
聯絡信箱|openlab@itri.org.tw ⠀

2025年7月17日

【活動分享】「2025數位學習國際論壇」活動報名資訊 即日起受理報名

教育部將於2025年8月13日至14日舉辦「2025國際數位學習論壇」。將聚焦於數位學習政策推動、生成式AI在教育場域的應用,以及各國中小學數位教學實務經驗分享。歡迎對數位學習議題有興趣之中小學教師、大專院校師生及相關師長踴躍報名參加,一同共襄盛舉!

【活動資訊】
活動名稱:2025數位學習國際論壇
主辦單位:教育部資訊及科技教育司
執行單位:國立臺中教育大學 (推動中小學數位學習精進方案總計畫辦公室)
活動時間:2025年8月13日(星期三)上午9時 至 8月14日(星期四)下午4時
活動地點:麗寶福容大飯店 (421臺中市后里區福容路88號)
報名連結:https://forms.gle/1QCfBo45PBs7xNF18

本論壇以實體方式進行,即日起受理報名,並敬請於2025年07月18日(五)下午5點前完成報名表單填寫。



【備註】
因活動場地及座位數量有限,各單位報名人數以不超過3人為原則。如有特殊需求須超出人數上限者,請事先徵得主辦單位同意。
若報名總人數超出活動容納上限,將依各單位報名之先後順序進行錄取,敬請及早完成報名手續。
講座時程請按下載連結進行下載。

【聯絡資訊】
聯絡窗口:曹珈嘉 專任助理
聯絡電話:04-2369-6482
聯絡信箱:asdl@mail.ntcu.edu.tw

2025年6月26日

【活動報導】 「AI浪潮下的出版產業變局與法律思辨:葉奇鑫律師深度解析著作權與產業未來」


由台灣數位出版聯盟主辦的「可憐多少書生筆,盡付蒼茫雲水間——淺談AI產業、著作人、出版業、閱書人的現在與未來」講座已於昨日,2025年6月25日(星期三)下午在中影教室圓滿落幕。本次活動聚焦於AI浪潮對出版產業的衝擊,並由達文西個資暨高科技法律事務所所長葉奇鑫律師,深入剖析AI產業與數位出版產業的未來發展。

雖然昨日下午下起磅礴大雨,講座仍吸引超過50位聽眾。葉奇鑫律師擁有深厚的法律與電子工程背景,首先提及當年擔任檢察官期間(當時的法務部長為陳定南先生)抓軟體盜版、談判301法案等往事,對於著作權熟稔無論是科技類、國際場域、出版業均有小故事提及。

葉律師在演講中,主要探討了AI著作權的三大核心議題 :

  • AI獨立完成的著作是否享有著作權?葉律師提及「AI孫燕姿」翻唱事件,就著作權法而言,有兩個受害者,詞曲著作權人、孫燕姿本人,但此事件當事人並沒有提告,不了了之。他進一步指出,目前國際主流觀點不承認AI創作享有著作權,因為其非「人類」創作 。美國法院明確判決AI不具備受著作權保護的資格,並以「猴子自拍」案例說明,僅人類創作才能受著作權法保護 。不過,律師最後提醒,法律會與時俱進,過往沒有著作權的,也可能在10年或20年後,因為產業經濟規模,而有所改變。如電腦軟體、有聲錄音作品,過往無著作權,現在都有了。

  • AI使用他人著作協助產出,是否侵害著作權? 用prompt,請AI畫出奧特曼,講座中引了中國的判例,AI公司受罰。不過全球眾所矚目的應是紐約時報控告OpenAI一案,目前還沒有結論,大家都等著這案件的結果。他提醒以最近經手的資料庫案例來說,內容業者可在網頁上加入禁止AI改作或重製的語言。儘管AI公司還是會來擷取訓練,但未來若受害者訴訟上會較為有利。


  • 未經授權利用他人著作訓練AI模型是否需要授權? 葉律師深入探討了未經授權利用他人著作訓練AI模型是否屬於「合理使用」的範疇 。他引用了法國競爭管理局對Google的裁罰案例,指出Google因擅自利用新聞媒體內容訓練AI模型而遭重罰 。此案意義,相對於台灣就是,著作權法判不下來,可以用公平交易法來處理。此外,他提及《伯恩公約》關於重製權的三原則 ,不得抵觸正常使用:引用、為教學目的之講示說明、明示出處及著作人。接著,他討論 data mining和訓練AI是否相同?目前英、德、日、韓、新加坡等六國是立法將data mining界定為不構成著作權侵害的合理使用範圍 。


    至於授權金如何計算?葉律師引GPT-3的訓練資料論文及其收益,提出了授權金的計算方式。這只是個推論,業界可以就其想法,繼續討論。最後他也提及依據著作權法第88條第2、3項,說明被害人可請求的損害賠償範圍(新台幣一萬元至一百萬元,故意且情節重大者可增至五百萬元) 。他點出權利人在訴訟上面臨的障礙,包括損害賠償計算困難、高昂訴訟費用及舉證困難等問題 。

本次活動以實體講座形式進行,確保現場互動,並未提供線上直播或錄影錄音。會後,與會者提問踴躍,如有人問台灣非會員,談《伯恩公約》可以嗎?葉律師回答,有用,台灣是世界好公民,都會遵守。會後也有許多聽眾熱烈地與葉奇鑫所長交換名片,顯示出對於AI與著作權議題的高度關注與交流需求。

歡迎加入台灣數位出版聯盟,支持產業間的交流對話與探討未來。

【相關連結】
經濟部智財局《伯恩公約》:https://www.tipo.gov.tw/tw/cp-128-207127-6815c-1.html

【聯絡窗口】
聯絡人:陳小姐
連絡電話:(02)2396-6392
聯絡信箱:kaname.chen@dpublishing.org.tw 



2025年6月3日

【活動資訊】可憐多少書生筆,盡付蒼茫雲水間──淺談AI產業、著作人、出版業、閱書人的現在與未來 活動講座


AI浪潮下的出版產業變局與法律思辨:葉奇鑫律師深度解析著作權與產業未來

當 AI 技術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滲透各行各業,出版產業也正參與這場變革。從內容生成到出版品成為訓練 AI 的素材,AI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改寫著出版的流程與銷售。AI 時代,著作權的歸屬、保護與利用,以及產業的未來走向,成為每一位出版決策者必須嚴肅面對的課題。

本次研討會,非常榮幸邀請到達文西個資暨高科技法律事務所的葉奇鑫律師/所長來擔任主講者,他將深入剖析:
  • AI生成內容的著作權迷霧:探討AI創作物的法律地位、權利歸屬,以及出版社在利用相關技術時可能面臨的法律風險與挑戰。
  • 數位時代的版權保護與侵權防範:分析AI技術可能帶來的侵權新模式,以及出版社如何強化版權意識,構建有效的保護機制。
  • AI驅動的出版未來趨勢:前瞻AI在內容生產、編輯、行銷、閱讀等環節的應用前景,以及出版社如何擁抱變革,開創新的發展機遇。
這是一場為出版產業總編輯、總經理、中高階專業經理人們量身打造的深度研討會,葉奇鑫律師將以專業的視角、各國案例分享,引導大家思考AI浪潮下的法律議題與產業變革。

講座為免費課程,座位有限,請儘速報名~


【講者簡介】
葉奇鑫所長是台灣高科技法律領域深具經驗的專家。
擁有東吳大學法學碩士和交通大學電子工程系工學士學位,並於1995年通過律師及司法官考試。葉所長的專業領域涵蓋個人資料保護法(含GDPR)、科技法律、資安法規、著作權法、營業秘密法、網路犯罪、數位鑑識與蒐證、網路交易安全、電子商務相關法規以及AI人工智慧法律與稽核。

目前擔任達文西個資暨高科技法律事務所所長、東吳大學法律研究所兼任助理教授、司法院國民法官個人資料保護委員會委員以及全國律師聯合會資安與個資法制委員會主任委員等多項職務。葉律師也曾任電腦稽核協會理事長、eBay台灣交易安全長、露天拍賣營運長,並曾為台灣板橋地方法院檢察署檢察官(智慧財產權及電腦犯罪專組),負責反盜版、電腦犯罪及高科技法律刑事政策。


【講座資訊】
講座名稱: 可憐多少書生筆,盡付蒼茫雲水間──淺談AI產業、著作人、出版業、閱書人的現在與未來 
主辦單位:台灣數位出版聯盟
活動時間:2025/06/25(三)下午 15:00~17:45
活動地點:中影教室 (台北市中山區八德路二段260號4樓


【講座議程】

講座議程

活動時間:2025/06/25下午15:15~16:45 (15:00開放報到)
活動地點:中影教室(
台北市中山區八德路二段260號4樓

15:00~15:15

開放入場

15:15~16:45

可憐多少書生筆,盡付蒼茫雲水——淺談AI產業、著作人、出版業、閱書人的現在與未來

葉奇鑫 所長
達文西個資暨高科技法律事務所

16:45

自由交流.活動結束


【注意事項】
本次講座為實體講座,不提供線上直播與錄影。

【聯絡窗口】
聯絡人:陳小姐
連絡電話:(02)2396-6392

聯絡信箱:kaname.chen@dpublishing.org.tw 

2025年5月28日

【活動資訊】《出版與創作還是門好生意?!〰台北出版論壇2025夏祭場 》

當閱聽習慣改變,讀書風氣下滑,書店賣書不易,那出版社與書店要怎麼出書賣書?
作家與編輯還能靠寫書編書維生嗎?

文化是個使命,出版是門好生意?!但如果沒了力氣,還能有骨氣嗎?
出版新生態下的獲利之道何在?讓我們ㄧ起來探討。

【活動資訊】
活動名稱:《出版與創作還是門好生意?!〰台北出版論壇2025夏祭場 》
主辦單位:
台北市出版商業同業公會、文化內容策進院
協辦單位:中華民國出版商業同業公會全國聯合會、中華民國圖書發行協進會、中華民國圖書出版事業協會、台灣數位出版聯盟、台北書展基金會、國家圖書館
活動時間:2025.06.06 14:30-17:05 (14:00開始報到)
活動地點:國家圖書館 藝文中心-國際會議廳 (
臺北市中正區中山南路20號
報名連結:
https://docs.google.com/forms/d/e/1FAIpQLSffH_vq61CWsyWpSj8EoaRLZo2f0avN3rMYIaFAOFW8kkjE5Q/viewform

【講座議程】

講座議程

活動時間:2025.06.06 14:30 (14:00開始報到)
活動地點:國家圖書館 藝文中心3樓國際會議廳
(
臺北市中正區中山南路20號)

14:00~14:30

報到入場

14:30~14:40

開場致詞

趙政岷 理事長
台北市出版商業同業公會

14:40~15:05

專題一:出版產業的趨勢與觀察

林喜雯 處長
文化內容策進院

15:05~15:30

專題二:出版產業的新生態與新機會
1.
出版是門好生意?
國內外出版的價值再創造

馮勃翰 教授
台灣大學

15:30~15:55

專題二:出版產業的新生態與新機會
2.編書是門好生意?
圖書編輯的創意再突破

陳穎青 主編
資深出版人《老貓學出版》

15:55~16:05

中場休息

16:05~16:50

綜合論壇:台灣出版的轉型與創新
出書賣書過去行的那些現在不行?
內容定位、行銷創意與數位AI創新的挑戰? 現在讀者對圖書新價值的認定?作家與作品的新挑戰?台灣未來圖書產業的流變?

主持人:趙政岷 理事長
與談人:林喜零 處長、馮勃翰 教授、陳穎青 主編、郝明義 董事長

16:50~17:00

Q&A 與開放討論

全體講者

17:00~17:05

結束

主辦單位代表

 

 


2024年12月27日

【活動資訊】《好書與暢銷書的距離?:出版行銷業務的算計與成敗命運!~台北出版論壇2025冬祭場》

 

各大圖書通路年度暢銷榜剛剛公佈,從榜單看是意料之中還是跌破眼鏡?什麼是好書?什麼是好賣的書?當暢銷的定義大不相同,出版人與讀者的差距有多大?出版業務行銷又該怎麼盤算?

藉由此次台北出版論不同經驗與意見的激盪與個案探討,希望能為台灣出版釐清立於不敗之地的經營獲利之道。


【活動資訊】
活動名稱:《好書與暢銷書的距離?:出版行銷業務的算計與成敗命運!~台北出版論壇2025冬祭場》
主辦單位:台北市出版商業同業公會、
文化內容策進院、國家圖書館
協辦單位:中華民國圖書出版公會全聯會中華民國圖書發行協進會中華民國圖書出版事業協會台灣數位出版聯盟台北書展基金會
活動時間:2025.01.08 14:00-17:00 (13:30開始報到)
活動地點:國家圖書館 藝文中心-國際會議廳 (
臺北市中正區中山南路20號
報名連結:
https://forms.gle/4EUU9eb89u74JsgL9


【講座議程】

講座議程

活動時間:2025.01.08  14:00 (13:30開始報到)
活動地點:國家圖書館 藝文中心3樓國際會議廳
(臺北市中正區中山南路20號)

13:30~14:00

報到入場

14:00~14:14

開場致詞

趙政岷
台北市出版商業同業公會
理事長

關鍵報告

14:15~14:30

《一如既往》/來自天下文化出版的行銷密碼

吳佩穎
天下文化總編輯

14:30~14:45

《洛克菲勒寫給兒子的38封信》/來自城邦集團布克出版的暢銷密碼

賈俊國
布克文化總編輯

14:45~15:00

《達克比辦案》-親子天下的IP經營

林彥傑
親子天下副總經理

15:00~15:15

《漫畫莫非定律、漫畫洛克菲勒》/來南門書局的行銷密碼

張國文
南門書局總經理

15:15~15:30

中場休息

綜合論壇

15:30~16:30

探尋台灣出版的業務行銷新作法?
從年度排行榜看暢銷書的主流?通路佈局?業務行銷作法?出版經營的算計?

主持人:
趙政岷
台北市出版公會理事長

與談人:
關鍵報告各報告分享人


2024年11月14日

【趨勢觀點】法蘭克福書展有聲書報告(下):從訂閱制到小額支付,全球有聲書商業模式的破局之道

編譯:余韋達

在前篇報導中,介紹由法蘭克福書展、Bookwire與Dosdoce.com共同發布的《全球有聲書在英語市場之上的成長機會》(An Opportunity for Audiobook Global Growth beyond English-Language Markets)報告,報告指出全球有聲書市場規模已達70億美元、預計2030年更將突破350億美元大關的產業願景,並透過分析超過30萬本有聲書的跨語種市場銷售資料,以及業界人士的第一手經驗分享,分析目前有聲書市場的產業生態,並特別指出,AI技術的導入不僅加速內容製作效率,更創造出新的市場機會。

然而,當產業正處於轉型關鍵期,單純依賴技術創新或許還不足以推動下一波成長。根據這份權威報告的分析,英美市場已有52%人口使用有聲書,但法國、西班牙和義大利等市場的使用率仍未突破20%,阿拉伯語和葡萄牙語市場更低於10%。如何突破現有框架,開創創新營運模式,觸及更廣大的聽眾群,成為產業發展的關鍵課題。

在本篇報導中,我們將持續解析這份全球最新產業報告,深入探討Spotify、YouScribe等平台的創新營運模式,以及兒童市場的蓬勃發展態勢,從中發掘產業未來成長新動能。同時也將剖析聽眾行為模式的演變,為產業提供開創新商機的重要啟發

Spotify跨界引領串流聆聽有聲書的新模式

串流巨擘Spotify於2023年底進軍有聲書市場,為其付費訂閱會員提供每月15小時的免費有聲書收聽服務,首波在美國、英國、愛爾蘭、加拿大、紐西蘭和澳洲等英語市場推出。考慮到該平台擁有約6.5億用戶,其中近2.5億為付費會員(主要為39歲以下用戶),這個音樂和Podcast巨頭的加入無疑為出版產業帶來新的營收成長動能。

根據BookStat的統計,在Spotify進入有聲書市場後,英語市場在2023年第四季度的成長率從原本預期的14%躍升至28%,且未影響其他單次購買和串流通路的營收。Spotify在短短五個月內就促使其付費會員收聽超過15萬本有聲書,這樣的成績促使公司在美國推出全新的月付訂閱方案,訂戶每月支付9.99元即可享有15小時的內容收聽時數,同時可收聽有廣告的音樂和Podcast內容。

YouScribe開創非洲市場小額支付新局

有別於歐洲地區擁有近200個有聲書銷售通路,非洲市場的通路仍相對稀少。在此背景下,YouScribe平台透過創新的微型支付模式,成功打入非洲市場。該平台目前在12個非洲國家經營,擁有超過150萬訂戶,提供超過8,000本法語有聲書、約1,000本阿拉伯語有聲書,以及26,000多本英語有聲書。除了每月7歐元的標準訂閱方案外,平台最受歡迎的是每日小額支付訂閱計畫,用戶只需支付約0.23歐元即可使用一天的服務。

YouScribe執行長Anne-Sophie Steinlein強調,不能單純將某個市場的商業模式照搬到另一個市場,必須根據當地的文化和社經環境的實際情況進行調整。「我們最大的挑戰在於建立一個可行的商業模式,既要確保所有利益相關者獲得合理報酬,又要推動成長和普及。」

兒童市場展現爆發性成長潛力

兒童有聲內容正成為有聲書產業重要的業績增長引擎。目前英語市場兒童內容約佔總收聽量的3%,但在德語市場,兒童與青少年內容已佔據45%的銷售額,領先其他類型內容。產業專家預測,隨著Yoto、Tonies、Storybutton、FABA等專用收聽裝置在歐洲市場的普及,這十年內兒童內容消費將增長30%。以Tonies為例,全球銷售已突破700萬台設備,近9,000萬個內容單位,橫跨多種語言。

法國出版社Bayard Jeunesse的聲音內容和國際事務總監Emmanuelle Marie表示:「無論使用何種語言,聲音內容都是新世代學習閱讀和認識世界的重要途徑。透過聲音將意義與文字連結、培養專注力、發展同理心和主動聆聽能力,都有助於兒童和青少年建立自信。」該公司計劃於今年第四季在不同市場推出自有的兒童收聽裝置,支援法語、西班牙語和英語內容。

根據Edison Research為Audio Publishers Association(APA)進行的調查顯示,53%有孩子的有聲書聽眾會與孩子一起收聽兒童內容。77%的家長認為這種形式能有效減少孩子的螢幕使用時間。NielsenIQ為Audible進行的調查也發現,在南歐地區,25%的孩子成為家庭「音頻入口」,主動向父母推薦有聲書。

聽眾行為模式呈現多元發展

烏普薩拉大學助理教授Karl Berglund在其著作《解讀有聲內容的讀者》(Reading Audio Readers)中,將有聲書聽眾分為三大類型:「轉換者」(switchers/swappers)會每天花一小時在不同作品間「啄食」式收聽,會閱讀許多作品但較少完成閱讀;「重複者」(repeaters)反覆收聽同一本書,通常在夜間進行;「持續者」(constant)則投入大量時間,每週進行多次長時段收聽,特別偏好犯罪小說類型,往往一本接著一本聽完。

Berglund的研究也顯示出,收聽模式會隨一天中的不同時段而變化。早晨時段,聽眾傾向選擇激勵性的內容如自我成長類型;下午和晚間則以懸疑、驚悚和推理類型為主,有助於在工作日結束後放鬆減壓。這些發現對串流平台的內容編排具有重要參考價值。

圖書館數位借閱成為有聲書的普及關鍵

隨著數位格式的興起,圖書館服務也進入轉型期。目前歐洲有6%聲音內容的通路是圖書館數位借閱平台,其中南歐地區(西班牙、葡萄牙、義大利和希臘)的圖書館數位借閱平台佔所有通路的10%,領先英國和法國的3%。數位借閱平台OverDrive的成功案例特別引人注目,該平台已突破40億次下載量,服務範圍涵蓋超過22,000家公共圖書館、55,000所學校和1,500多家學術專業圖書館,遍及全球100多個國家。

投入數位內容發行管理服務的加拿大公司的DeMarque總裁Marc Boutet指出:「近年有聲書市場的成長已反映在圖書館借閱的成功與普及度上。未來幾年,有聲書為出版商和圖書館提供機會,擴大知識和娛樂的可及性,服務所有愛書人、讀者和聽眾社群。」然而,他也強調產業面臨兩大挑戰:「人工智慧技術在內容生產、行銷和商業化過程的整合,以及授權和版權複雜性的管理。」

串流平台創新服務模式

主流串流平台持續推出創新服務以吸引更多聽眾。Storytel在北歐國家推出Flex訂閱模式,允許用戶將未使用的收聽時數延至下個月使用。該平台還推出針對學生的優惠方案,提供終身半價優惠,每月可使用約100小時的收聽時數,以培養年輕族群的長期收聽習慣。

Karl Berglund的研究也發現,學習和教育內容在有聲書用戶中的受歡迎程度與日俱增。這些內容通常在固定的學習時段被消費,顯示有聲書正在適應特定的教育需求,讓學生和專業人士能透過更互動和靈活的形式獲取知識,以及複習主題。

提供有聲書與電子書的Skeelo平台則透過創新的B2B2C模式,與電信、網路及其他公用事業服務公司合作,成功將數位圖書帶給數百萬巴西讀者。2024年初,該平台用戶已累積超過3,000萬分鐘的有聲書收聽時間。更重要的是,Skeelo也建立了龐大的社群閱讀生態系統,旗下的Skoob成為該國最大的社交閱讀網路,擁有超過1.15億本書籍評分、840萬則評論、超過200萬本登記書籍,以及7,800萬條閱讀筆記。

Skeelo的執行長Rodrigo Meinberg表示:「我們的使命是成為世界最大的閱讀平台和社群,並將在巴西取得的成功複製到西班牙語和法語等主要語言市場。」這種結合社群互動與內容消費的創新模式,為傳統有聲書平台提供了新的發展方向。

有聲書未來趨勢預測與轉型建議

Bookwire國際業務副總裁Nathan Hull指出:「隨著製作數量激增,品質管理和內容可被發現與否成為出版業的主要關注點。當平台不斷創造和行銷自己的錄音內容時,傳統出版商在行銷聲音專屬作品面向的重要性將變得至關重要。」他同時建議:「隨著對音檔格式的熱愛持續增長,錄音室、製作人、配音員、編輯、選角導演、技術解決方案提供者等都將持續受益。當傳統出版商意識到他們不再是市場上唯一的創作者時,這些管道可能值得他們探索。擁有自己的平台和聽眾關係也將是合理的下一步。」

這些觀察反映出產業正在經歷結構性轉變。出版商不僅要考慮內容製作和品質控制,還需要思考如何建立直接面向消費者的管道。正如為出版社提供數位閱讀解決方案的挪威科技公司Beat Technology的策略長Nathan Hull所言,出版商需要探索新的商業模式,在維持內容品質的同時,找到與聽眾建立更緊密關係的方式。

隨著AI技術的進步和商業模式的創新,有聲書產業正在進入一個充滿機會與挑戰的新階段。成功的關鍵在於如何在保持內容品質的同時,善用新技術提升製作效率,並透過創新的營運模式觸及更廣大的聽眾群。正如產業專家所言,未來屬於那些能夠在技術創新和內容品質之間取得平衡的參與者。

【結語:迎接產業新紀元】

隨著串流平台的持續創新、AI技術的深化應用,以及新興市場的蓬勃發展,有聲書產業正站在新的轉捩點。美國的多媒體出版公司Dreamscape Media總裁Sean McManus預測,產業將從每月一本的點數模式轉向更靈活的訂閱服務,使有聲書從利基產品轉變為大眾化內容。

正如Storytel內容長Helena Gustafsson所言,產業必須深入理解「聽眾願意為什麼內容付費,以及他們想如何取得這些內容」。在這個充滿變數與機會的時代,產業參與者需要在技術創新、內容品質和商業模式之間尋找最佳平衡點,才能在新一輪的產業變革中站穩腳步,開創永續發展的新局面。

資料來源:
An Opportunity for Audiobook Global Growth beyond English-Language Markets:https://www.buchmesse.de/files/media/pdf/FBM_Dosdoce_Whitepaper_AUDIOBOOK_GLOBAL_GROWTH_2024.pdf
圖片來源: https://pixabay.com/zh/photos/audio-music-sound-headphones-7276511/
Photo by Terrence Phiri on Pixabay

【趨勢觀點】2024法蘭克福書展有聲書報告(上):多語言市場的發展現況、商業模式與技術創新

編譯:余韋達

全球規模最大的法蘭克福書展(Frankfurter Buchmesse)攜手歐洲領先的數位內容分銷平台Bookwire、以及專注數位出版研究的顧問機構Dosdoce.com,發布《全球有聲書在英語市場之上的成長機會》(An Opportunity for Audiobook Global Growth beyond English-Language Markets)。這份報告透過分析Bookwire平台上超過30萬本有聲書的跨語言銷售數據,首次完整呈現德語、西語、法語、義大利語和葡萄牙語等歐洲主要語言市場的消費行為差異。

除了對歐洲各語種市場的詳盡數據分析之外,報告中還匯集了企鵝藍燈書屋、哈潑柯林斯、阿歇特等全球頂尖出版集團的第一手觀察,以及Storytel、Audible、BookBeat等主要串流平台的市場策略分析,為產業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深度市場洞察。在AI技術快速發展與串流平台革新的時代,這份報告的發現將為產業未來發展方向提供重要指引。
 
全球有聲書市場迎接350億美元藍海商機

根據最新產業研究,全球有聲書市場正呈現爆發性成長,目前年產值已達70億美元的規模。其中北美市場貢獻26億美元,歐洲地區創造15億美元營收,中國市場則達13億美元,其餘市場共計貢獻15億美元。德勤(Deloitte)全球科技、媒體與通訊研究中心的報告指出,2024年全球每月將有超過2.7億人收聽有聲書,較去年成長15%。更值得關注的是,有聲書佔全球圖書銷售額的比重預計將達到6%,年增率高達26%。

產業顧問公司Grand View Research預測,到2030年,全球有聲書市場規模將突破350億美元。這意味著未來七年,有聲書市場將以年均25%的速度快速成長,遠超過紙本圖書市場2%的年均成長率。從收益角度來看,雖然廣播節目和Podcast的聽眾群體最龐大(分別為40億和17億聽眾),但有聲書和串流音樂卻能為產業帶來更高的單位聽眾收益。即便有聲書和音樂串流的用戶數尚未突破10億,但前者能創造70億美元營收,後者更達到230億美元的規模。

Audio Publishers Association(APA)最新發布的研究顯示,美國有聲書市場在2023年營收突破20億美元,年成長率達9%。Edison Research的聽眾輪廓調查也印證了這股成長態勢:目前已有52%的美國成年人(約1.5億人)曾體驗有聲書收聽,過去一年內有收聽經驗的人口比例從2023年的35%上升至38%。更重要的是,重度聽眾的年均收聽量從2022年的6.3本增加到2023年的6.8本,顯示市場滲透度與使用黏著度持續提升。
 
歐亞市場引領有聲內容消費新典範

從歐洲市場來看,英國的有聲書產業在2023年就交出亮眼的成績單,下載營收達2.06億英鎊,較前一年大幅成長24%。北歐市場的表現更是令人矚目,以挪威為例,2024年第一季的數位內容營收已達近1億歐元,較傳統紙本書收入成長一倍,顯示串流消費模式已深入在地用戶的日常生活中。

主要的北歐串流平台如Storytel、BookBeat和Nextory都維持穩健成長。以BookBeat為例,2024年上半年成長24%,主要來自付費用戶的增加,預計第三季度將突破100萬付費用戶里程碑。BookBeat執行長Niclas Sandin表示:「圖書透過有聲形式已展現出極高的感知價值,並證實能觸及更廣大的受眾群體。最大的機會在於持續創造並銷售用戶喜愛的內容。」

瑞典串流平台Storytel同樣展現強勁動能,第二季較去年同期成長8%,付費用戶突破230萬大關。執行長Johannes Larcher強調:「這季度再次展現我們以獲利為導向的成長策略成效,創下公司歷史最佳財務表現。」這些成功案例顯示,有聲書市場已從早期的嘗試階段,進入規模化營運的成熟期。
 
語言優勢創造跨域成長契機

值得關注的是,歐洲各語系市場呈現不同的發展態勢。德語市場年營收達4億歐元,是繼英語之後的第二大市場,近20萬種有聲書內容來自超過2,500家出版社。法語市場規模在3,500萬至5,000萬歐元之間,義大利的數位內容市場(包含電子書與有聲書)已從2019年的3.88億歐元成長至2024年的近5億歐元。西班牙市場則有93萬用戶,年增率高達45.7%。

阿歇特的創新長暨商業發展與創新部門總監Maja Thomas指出:「阿歇特採取全球視野探索市場與技術,以觸及新讀者,而有聲書平台的普及正在增加消費者發現並接納有聲形式的人數。有聲書能幫助人們在生活中找到更多閱讀時間,並為聽眾提供獨特的沉浸式體驗。」阿歇特已投資建立近3萬種有聲書,除了英語內容外,也積極拓展其他語言的製作。
 
跨語言市場成為產業新藍海

透過Bookwire平台的資料分析顯示,各語言內容在不同市場的滲透率呈現有趣的分布態勢。以西班牙語為例,49.03%的收聽來自西班牙本土,美國市場貢獻19.69%,墨西哥佔18.38%。值得注意的是,美國作為第二大西語有聲書市場並非巧合,這與當地擁有超過6,000萬的西語人口密切相關。這些聽眾多為第一代或第二代美國人,他們在保持拉丁文化根源的同時,也帶動了西語內容的蓬勃發展。

德語市場則展現出較為集中的收聽模式,84.76%的收聽發生在德國境內,瑞士佔5.91%,奧地利佔2.67%。哈潑柯林斯執行長Chantal Restivo-Alessi分析指出:「德國是一個相當成熟的市場,擁有多元的參與者和豐富的內容;西班牙正穩健成長,且西語內容在全球範圍內(包括美國市場)擁有最廣闊的機會;相較之下,法語市場仍處於萌芽階段,主要挑戰在於創造更多內容以吸引消費者。」

創新商業模式重塑產業生態

根據Dosdoce在2024年3月發布的歐洲有聲書通路地圖顯示,目前歐洲約有192個有聲書銷售管道。其中訂閱制平台佔34%,單次購買模式(又稱à la carte)佔26%,混合商業模式則佔18%。這種混合模式正成為新興趨勢,即平台同時提供訂閱服務和單次購買選項。

在北歐、荷蘭、波蘭、西班牙和義大利等市場,無限制訂閱制是主流商業模式,由Audible、Storytel、Nextory、Kobo、Podimo和BookBeat等平台主導,為出版商貢獻超過80%的聲音內容收入。Kantar的娛樂點播(Entertainment on Demand)報告顯示,內容多樣性和性價比已成為串流服務吸引新訂閱者的關鍵因素。29%的串流用戶認為聲音內容已成為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較去年的26%有所提升,14%的新付費訂閱者被豐富聲音的內容所吸引,11%則看重獨家內容。

AI技術加速產業轉型升級

隨著人工智慧技術的快速發展,有聲書產業正面臨重大轉型契機。去年11月,亞馬遜率先推出邀請制測試版服務,讓KDP作者能使用AI語音合成技術製作有聲書。根據Bloomberg報導,短短半年內,Audible平台上的AI配音有聲書已突破4萬本。考慮到人聲配音每年約產出7.5萬本有聲書,若AI配音持續維持目前的生產速度,到年底AI配音作品數量可能超越傳統人聲製作。

EARS創辦人Juliana Rueda表示,他們的雲端平台已累積超過1萬小時的聲音內容製作經驗,協助出版商在維持高品質的同時,將製作成本降低至少三分之一。Sounded創辦人Jason Kelly也在2024年Readmagine會議上分享了數位化製作與傳統錄音室製作的成本效益分析,凸顯AI工具在優化製作流程和降低成本方面的優勢。

Mondadori Libri數位銷售總監Miriam Spinnato指出:「人工智慧將簡化有聲書製作流程,包括成本控制、上市時程和專案管理等層面,讓出版商得以擴充出版量。然而,這同時也為產業帶來複雜的工作環境。」PRH Audio全球總裁Amanda D'Acierno則強調:「有聲書產業一直走在出版科技的前沿。我們正專注於在製作前後期和出版流程中整合AI,同時持續評估合成語音的發展,這些進展將幫助我們擴大錄製更多作品的能力。」
 
產業挑戰與機會並存

國際出版協會(IPA)主席Karine Pansa表示,非英語市場有聲書的快速成長,特別是在西班牙語、葡萄牙語和其他歐洲語言,為出版商開啟了觸及新受眾和全球擴張的重大機會。然而,這種成長也帶來諸多挑戰,包括如何因應多元文化偏好、應對其他數位媒體的競爭,以及在日益飽和的市場中持續創新以維持聽眾黏著度。

Lindhardt Ringhof A/S出版總監Lasse Korsemann Horne強調,產業面臨的主要挑戰是如何在維持獲利的同時擴大市場規模。「在全球擴張過程中,我們的關鍵挑戰在於如何平衡獲利能力與可及性。換言之,在有聲書聽覺文化尚未成熟的新興市場,內容是否應該只提供給上層階級?」這個問題點出了產業發展的核心矛盾,也凸顯出商業模式創新的重要性。
 
版權保護與AI倫理成為焦點

隨著AI技術的普及,版權保護議題也愈發受到關注。最近推出的Eleven Reader應用程式允許用戶上傳任何類型的文件(PDF、文章、教科書等),選擇語音後即可開始收聽。這類應用程式的出現引發了產業對未來發展的諸多思考。研究口述歷史的專家、《圖書之聲》(La voz de los libros)的作者Maribel Riaza指出:「如同其他創意產業,有聲書產業本質上是一個版權持有者的生意。我們可能會遇到這樣的情況:某人合法購買了電子書,但透過這類應用程式將其轉換為音檔格式,而內容所有者卻無法獲得任何經濟補償。」

Bookwire的副總裁Videl Bar-Kar表示:「約85%的電子書仍未有聲音版本,考慮到歐洲發展中市場對更大量有聲書的需求,以及無障礙閱讀的推動,數位配音的有聲書確實有其存在的價值。但人聲配音的有聲書將永遠擁有獨特而特殊的品質,這是我們產業的根基。我們希望為出版商提供選擇。」
 
跨平台整合成為新趨勢

Storytel內容長Helena Gustafsson認為:「我們尚未完全開發某些擁有龐大語言使用者群的主要語言市場潛力。因此,持續建立在地出版以擴大受眾至關重要。」她同時指出:「口語內容領域的競爭愈發激烈,再加上AI使更多參與者進入市場,整個產業必須理解聽眾願意為什麼內容付費,以及他們想如何取得這些內容。」

RBmedia International總經理Miles Stevens-Hoare則指出,未來三年內的主要商機圍繞在新散佈管道的出現。「新參與者的加入,加上現有平台的創新,將加速有聲書市場的全球化進程,使其發展超越英語市場的範疇。」這反映出養生書產業正在經歷一個關鍵的轉型期,需要在維持內容品質的同時,積極探索新的商業模式和市場機會。

結語:產業轉型正當時

面對AI浪潮的衝擊,有聲書產業正在經歷前所未有的變革。從生產技術的革新到商業模式的創新,從市場版圖的擴張到多語言內容的需求增加,每一個環節都充滿挑戰與機遇。正如Dreamscape Media總裁Sean McManus所言,產業正在經歷從每月一本的信用模式向訂閱服務的轉變,這將使有聲書從利基產品轉變為大眾化產品,追隨北歐地區的發展軌跡。在這個充滿可能性的時代,產業參與者需要以更開放的心態擁抱創新,同時謹慎處理AI應用所帶來的倫理和版權問題,才能在新一輪的產業變革中贏得先機。

資料來源:
An Opportunity for Audiobook Global Growth beyond English-Language Markets:https://www.buchmesse.de/files/media/pdf/FBM_Dosdoce_Whitepaper_AUDIOBOOK_GLOBAL_GROWTH_2024.pdf
Photo by Jukka Aalho on Unsplash

【趨勢觀點】AI導入數位無障礙評估,為什麼專家說這是機會也是考驗?

編譯:余韋達

隨著數位科技日益深入生活的各個層面,確保所有人都能平等地使用數位服務已成為現代社會的重要課題。一場由 W3C Web 無障礙倡議單位(W3C Web Accessibility Initiative)所主辦的國際線上研討會,匯集了來自學術界、產業界、政府部門的代表,以及身心障礙人士,共同探討評估數位無障礙發展的三大關鍵領域:數位無障礙的培訓、行動裝置的無障礙狀態,以及人工智慧的應用。

本文將聚焦在由三星研發中心英國分部的馬修.艾金森(Matthew Atkinson)所主持的「用於無障礙程度評估的人工智慧」(Artificial Intelligence for Accessibility Evaluation)的專題討論內容。參與本次專題討論的專家們指出,雖然人工智慧技術為數位無障礙程度的評估帶來新的可能性,但也存在諸多爭議與挑戰。來自土耳其中東科技大學的葉利茲.葉希拉達(Yeliz Yesilada)強調,人工智慧並非萬靈丹,無法完全取代人工的評估,但在特定領域確實能提供重要輔助。同時,盧森堡政府資訊與新聞處的阿蘭.瓦格納(Alain Vagner)則從公部門的角度,提出了對人工智慧工具透明度、可問責性等關鍵要求。

這場研討會不僅展現了數位無障礙程度評估的最新發展,更凸顯出在人工智慧時代,如何有效運用新技術來促進數位平權,同時避免產生新的歧視與排除,已成為產官學界共同關注的重要課題。

既有自動化評估工具效能有限,AI技術引發新期待

網頁無障礙程度的評估長期以來主要仰賴人工審查,專業的評估人員需要針對網站或應用程式進行全面性的檢測。然而,隨著數位內容的快速增長,純人工評估的作業面臨越來越大的挑戰。根據研討會中的專家指出,目前的自動化評估工具僅能檢測到約 30% 的無障礙問題,這些工具主要採用標準的啟發式評估(heuristic evaluation)規則,而非機器學習技術。

這種有限的自動化程度,雖然能為評估工作提供初步的參考指標,但仍無法完全掌握網頁的無障礙性。正如馬修.艾金森所強調,現有的自動化工具主要用於提供粗略的估計,讓評估人員對網站的無障礙程度有基本認知。然而,這些工具往往無法處理需要理解內容脈絡的複雜問題。

專家們也提到,在進行網站評估時,如何選擇適當的取樣頁面是一項極具挑戰性的工作。特別是對於大型網站而言,如何在有限的評估預算下,確保選到具有代表性的頁面進行測試,會是相當關鍵的問題。這正是人工智慧技術可能帶來突破的領域之一:透過機器學習演算法,有望協助評估人員更有效地進行頁面採樣。

然而,專家們也警告,在運用人工智慧技術時必須謹慎,避免產生「負擔轉移」(burden shifting/shifting the burden)的問題。例如,在自動產生的字幕中,如果資訊不夠準確,反而可能將驗證字幕正確性的負擔轉嫁到最無法進行驗證的聽障使用者身上。這凸顯出在導入新技術時,必須謹慎評估其實際效益與潛在風險。

AI 輔助無障礙評估新突破,機器學習最佳化採樣流程

在研討會中,專家們分享了人工智慧技術在無障礙評估領域的多項潛在應用。葉利茲教授介紹了其團隊開發的「Optimal-EM」方法,這是一套運用機器學習技術輔助網頁取樣的創新方案。該方法透過無監督學習技術,根據頁面的複雜度、更新頻率、使用量等多項指標,協助評估人員選擇具代表性的樣本。

在複雜結構的識別上,人工智慧也展現出獨特優勢。例如在表格結構的評估中,機器學習的演算法可以協助判斷表格是用於資料呈現還是版面配置,這對於使用螢幕朗讀軟體的視障使用者來說極為重要。同時,人工智慧在自動生成替代文字、影片字幕等領域也有重要應用。

多語言支援是另一個關鍵應用領域。以盧森堡為例,由於官方語言包括德語、法語和盧森堡語,政府網站經常出現多語言混合的情況。這種複雜的語言環境對於無障礙程度的評估帶來特殊挑戰,例如需要確保不同語言的內容都有適當的語言標記,以便螢幕報讀軟體能正確發音。

專家們強調,這些應用主要著重在輔助而非取代人工評估。葉利茲特別指出,人工智慧技術可以在兩個層面提供協助:一是測試階段的自動化評估,二是在內容製作階段提供即時指導。這種「人機協作」的模式,有望大幅提升無障礙評估的效率和準確性。

AI 無障礙評估面臨的挑戰,小語種支援待突破

在人工智慧輔助無障礙評估的發展過程中,專家們指出了多項亟須克服的挑戰。首要問題是訓練資料的品質與取得。阿蘭.瓦格納表示,雖然盧森堡政府每年進行超過一百份的無障礙稽核報告,並將這些資料以開放授權的方式發佈,但這些資料是否足以訓練出有用的人工智慧模型,仍需要更多專業評估。

準確度與可靠性的問題同樣受到關注。以自動字幕生成為例,現有技術在處理小語種時往往面臨挑戰。盧森堡的經驗顯示,主流平台能夠支援德語、法語的自動字幕,但對於僅有四十萬使用者的盧森堡語,則往往無法提供有效支援。這突顯出人工智慧模型在處理資料量較少的應用場景時的侷限性。

背景脈絡的理解是另一項重大挑戰。葉利茲教授指出,即使是在表格結構的識別這樣相對明確的任務中,要讓機器理解內容的語境仍然十分困難。這種困難不僅存在於技術層面,更涉及到如何確保演算法能夠理解不同使用者的需求與使用情境。

此外,專家們也特別提醒,必須警惕人工智慧系統可能帶來的偏見問題。例如,如果訓練資料中某些類型的障礙者資料較為不足,可能導致系統在處理這些群體的需求時表現不佳。這凸顯出在開發人工智慧工具時,需要確保各類使用者群體都能得到平等的重視。

從盧森堡政府的實例,看 AI 評估工具的關鍵準則

作為公部門的無障礙評估專家,阿蘭.瓦格納在研討會中提出了一套評估人工智慧工具的關鍵準則。首要條件是透明度,特別是在公部門的應用場景中,必須能夠清楚說明系統是如何被訓練的,以及訓練資料的來源。這不僅關係到系統的可信度,更攸關對於潛在偏見的識別與防範。

在效能指標方面,專家們特別強調兩項關鍵指標:檢測率與誤判率。檢測率反映系統能夠發現多少實際存在的無障礙問題,而誤判率則顯示系統錯誤標示無障礙問題的比例。這兩項指標的平衡,直接影響工具在實務應用中的實用性。

可問責性是另一項重要準則。瓦格納強調,在公部門的環境中,每個決策都必須能夠解釋其來源是什麼。這意味著人工智慧系統不能僅是一個「黑盒子」,而必須能夠提供其判斷的理由。同時,系統的錯誤不能成為規避責任的藉口,機構仍需對身心障礙者負起確保數位服務可及性的責任。

特別值得注意的是,專家們強調在開發這類工具時,必須避免「障礙威脅」(disability danger)的風險。這個由莉茲.傑克森(Liz Jackson)提出的概念──她是「障礙名單」(Disabled List)的創始成員,一個由身心障礙者主導的設計團體組織──指出許多科技解決方案往往未能在開發過程中納入身心障礙者的意見,因而無法真正滿足其需求。這突顯出在開發無障礙評估工具時,必須確保身心障礙者能夠實質參與設計過程。

盧森堡政府的無障礙評估經驗,為我們提供了人工智慧應用的具體案例。作為一個多語言國家,盧森堡的公部門網站必須同時支援德語、法語和盧森堡語,這形成一項獨特的挑戰。瓦格納指出,由於當地民眾習慣在同一段文字中混用多種語言,這些內容必須有正確的語言標記,才能確保螢幕朗讀軟體使用適當的語音合成系統。

在文件無障礙化的面向,PDF 文件的自動標記是一個重要應用領域。根據盧森堡政府的統計,在該國 20 個最大的政府網站中,約有 60% 的 PDF 文件存在無障礙問題。雖然目前市面上已有運用人工智慧的自動標記工具,但瓦格納表示,這些工具在處理複雜版面、識別標題層級、判別裝飾性元素等方面的表現仍有待改進。

自動字幕生成的語言支援則反映出人工智慧應用的另一個實際限制。主流平台能夠支援德語和法語的自動字幕服務,但對於僅有四十萬使用者的盧森堡語,則往往無法提供有效支援。更具挑戰性的是處理在同一影片中交替使用多種語言的情況,這需要更複雜的語言識別和處理能力。

此外,考慮到聽障社群的特殊需求,政府也致力於推動簡易語言(Easy Language)的應用。瓦格納指出,這不僅有助於聽障者理解內容,也能幫助認知障礙者與非母語使用者。這突顯出在發展人工智慧解決方案時,需要考慮到不同使用者群體的多元需求。

AI輔助無障礙評估新方向,專家倡議人機協作模式

研討會的討論明確指出,人工智慧應被視為輔助工具而非完全替代人工評估的解決方案。葉利茲強調,即使是最先進的人工智慧技術,也需要具備無障礙專業知識的人員參與開發和應用。這些專家必須深入理解身心障礙者的需求,並將這些理解轉化為演算法可以處理的形式。

在標準規範方面,專家們一致認為,無障礙規範(如《WEB內容無障礙規範,WCAG》)在人工智慧的時代仍然不可或缺。瓦格納從法規遵循的角度指出,這些規範不僅是評估的依據,更是建立統一市場的基礎。即使是在人工智慧開發網站的未來,這些標準仍將扮演確保可及性的關鍵角色。

馬修.艾金森特別提到,W3C 已經開始著手制定機器學習的倫理原則,並成立「邊緣無障礙社群小組」(Accessibility at the Edge Community Group),致力於建立業界對人工智慧應用的共識。這些努力顯示出國際組織正在積極為人工智慧的無障礙應用建立規範框架。

展望未來,專家們建議應該著重發展「人機協作」模式,讓人工智慧在適當的時機提供協助。例如,在內容製作階段提供即時建議,或在評估採樣時提供統計分析支援,而將需要理解內容脈絡的判斷留給人類專家。這種協作模式既能發揮技術優勢,又能確保評估品質。

AI 輔助無障礙評估未來可期,專家:核心仍是以人為本

這場國際研討會的專題討論,為數位無障礙程度評估的未來發展勾勒出清晰的願景。專家們一致認為,雖然人工智慧技術帶來諸多可能性,但最重要的是維持「以人為本」的核心理念。正如參與討論的專家所強調,任何技術解決方案都必須確保身心障礙者的實質參與,避免淪為純粹的技術展現。

研討會同時凸顯出跨領域合作的重要性。要有效運用人工智慧技術,需要結合無障礙專業知識、機器學習技術,以及實際使用者的經驗。葉利茲特別指出,未來需要更多同時具備演算法開發能力和無障礙專業知識的人才,才能開發出真正有效的解決方案。

在監管與標準制定方面,瓦格納分享的盧森堡經驗提供了重要啟示。作為歐盟網頁無障礙規範的實行人士,他強調法規標準不僅是確保品質的工具,更是推動市場發展的重要動力。這反映出在技術快速發展的同時,完善的規範體系仍然不可或缺。

最後,研討會的討論也指向一個更深層的願景:透過審慎運用人工智慧技術,我們不僅能提升無障礙評估的效率,更能為建立一個更包容的數位社會奠定基礎。但這需要產官學界的持續努力,以及所有利害關係人的積極參與,才能真正實現。


Photo by Igor Omilaev on Unsplash

【趨勢觀點】為 AI 與創作者搭建合作的橋樑,Created by Human如何嘗試重塑內容授權秩序?

編譯:余韋達

自從 ChatGPT、Claude、Gemini 等大型語言模型(Large Language Model,LLM)問世至今,幾乎每週都有新的媒體組織、作家群體或藝術家控告生成式AI公司未經授權就使用他們的作品進行模型的訓練。就在這樣的氛圍中,數位文件訂閱平台 Scribd 的前執行長暨共同創辦人奇普・阿德勒( Trip Adler)選擇了一條不同的路。成立於2007年的 Scribd,被譽為「文件界的YouTube」,是全球最大的數位資料庫之一,並提供電子書、有聲書、雜誌等數位內容訂閱服務。

「我們的目標是搭建一座橋樑,連接兩個陣營,」阿德勒在宣布他的新創公司「Created by Humans」時這樣表示,「我們認為出版商和作家都很棒,AI 公司也很棒,我們只需要建立起橋樑,他們就能像一個快樂的大家庭一樣合作。」這項願景已經獲得了重量級支持。Created by Humans 剛剛完成了 500 萬美元的融資,投資方包括 Craft Ventures 的創辦人 David Sacks 和 Floodgate Fund 的共同創辦人 Mike Maples。更值得注意的是,寫作《賈伯斯傳》、《馬斯克傳》等著名傳記的作家華特.艾薩克森(Walter Isaacson)不僅投資入股,還加入成為 Created by Humans 的創意顧問和首批授權作家。2024年,法蘭克福書展也邀請阿德勒出席「出版觀點論壇」,與關注全球出版動態的網路媒體「Publishing Perspectives」的總編輯 Porter Anderson 共同談論人工智慧與內容產業的議題。

「目前的問題在於,直接授權交易主要只對大公司開放,」阿德勒解釋說,「如果不建立一個真正的市場和平台,這將演變成公地悲劇——只有像新聞集團(News Corp)這樣的少數公司能從 AI 獲得收益,而其他所有人都被排除在外。」正是基於這樣的思考,Created by Humans 試圖在AI時代重建一個全新的內容授權的秩序。

根據美國歷史最悠久、成員最多的專業作家組織「美國作家協會」(Authors Guild)的調查, Created by Humans 的這個方向似乎切中了創作者的需求——65%的美國作家協會會員表示,他們支持一個能為AI模型訓練使用支付費用的集體授權系統。另外有 38 %的會員表示,如果能控制 AI 公司是否允許在輸出中使用作品,並且為任何實際使用、可識別出的作品使用提供額外補償,他們願意將作品授權給 AI 公司進行訓練。

站在科幻大師的肩膀上:寫給 AI 時代的第四法則

目前對於 AI 訓練資料的爭議存在著兩個極端:一派認為所有資料都應該免費,媒體行業應該因 AI 的崛起而消逝;另一派則堅持他們的內容具有價值,永遠不該被 AI 觸碰。面對這種分歧,阿德勒和他的團隊轉向了寫作《基地系列》、《機器人三部曲》等著作的科幻大師以撒‧艾西莫夫(Isaac Asimov)尋求靈感。他們在艾西莫夫著名的機器人三大法則之外,提出了專門針對AI學習的「第四法則」:當AI機器人從人類行為或人類創意產出中學習時,這必須以互惠的方式進行,使人類和機器都能受益。

為了實現這一理念,Created by Humans 制定了五項核心原則。首先是「同意權」,確保 AI公司只能在獲得版權持有者許可後才能使用其作品進行訓練。其次是「控制權」,作者和出版商可以決定他們的作品如何被 AI 使用。第三是「補償原則」,如果創作者要求,AI 必須提供相應的報酬。第四則是「署名權」,要求在 AI 引用作品時必須提供來源。最後是「持續學習」原則,要求機器人必須不斷從最新的人類行為和創意產出中學習,確保AI 的生態系統能反映人類最新與最優秀的智慧結晶。

這些原則得到了美國作家協會的認可。一直站在人工智慧時代維護作家權益最前線的美國作家協會,致力於推動人工智慧的透明立法,同時為作家提供因應新時代的最佳實務指南。該組織的執行長 Mary Rasenberger 指出:「生成式 AI已經來到我們的世界,而且似乎不可能輕易清除掉已經被訓練進 AI 模型的所有書籍內容。我們迫切需要將控制權還給作者和出版商,而授權正是實現這一目標的手段。」她表示,Created by Humans的平台為有興趣與 AI 平台合作的作者提供一種能夠按照自己的條件進行合作的方式,確保他們能夠對作品的使用方式有發言權,並獲得公平的補償。

而且這一框架不僅適用於文字作品,阿德勒表示,它最終可以擴展到「影片、音樂、肖像權,甚至是醫療資料」等領域。但考慮到他在 Scribd 所積累的人脈和經驗,團隊決定從圖書產業開始,因為「這個產業存在一個急需解決的問題。我們發現 AI 公司想要合法獲得圖書的授權,出版商也希望將圖書授權給 AI 公司。只是目前這個過程陷入了僵局。」

授權的藝術:一個靈活的三層架構

Created by Humans 提出的授權模式是一個靈活的三層架構:平台將 AI 權利分為三個專屬領域:訓練權、參考權和轉換權。以華特.艾薩克森為例,「他可以選擇要授權的權利類型,可以是訓練權、參考權,也可以授權他的寫作風格、人物,並且可以選擇想要授權給哪間 AI 公司,」阿德勒說,「然後艾薩克森會得到一個儀表板,顯示他的書籍在哪裡被使用,以及他如何從中獲得收益。」

這種靈活性得到了市場的積極回應。「大公司如OpenAI、Apple、Google等都是我們的潛在買家,」阿德勒表示,「我們已經與他們討論過,他們都表現出對此感興趣。」除此之外,他提到還有長尾市場的機會:「我們也和很多對此感興趣的新創企業談過。大學也對此感興趣。實際上可能會有數百個買家。」

而且這個市場正在快速發展。已經有數十家新聞機構和一些學術出版商與 AI 公司達成了授權協議。例如,擁有超過 200 年歷史、專注於教育、研究和專業出版物的學術出版商 Wiley 就提到他們完成兩筆重要交易:一筆 2100 萬美元,另一筆 2300 萬美元,這些交易為「模型的訓練目的提供有限制的權利和使用」。這些早期的成功案例證明了市場的潛力。

「我認為這將給圖書產業注入新的活力,為寫作提供一個全新的理由,」阿德勒說。他預測,「AI收入」可能會成為繼電子書和有聲書之後,圖書產業的下一個重要收入來源。而Created by Humans 的任務,就是確保這個新收入來源能夠公平地惠及所有創作者,而不僅僅是少數大公司。

挑戰與未來:重塑創作者經濟

在與科技和出版兩個行業的深度交流中,阿德勒並未被眼前的機遇沖昏頭腦。「這不會是件容易的事,」他坦言,談到要將兩個陣營團結在一起的挑戰。但他堅信,只要有一個簡單的流程,科技公司就願意合法獲取授權。

Created by Humans 的產品設計也反映了這種務實的思維。「我們有一個非常好的產品,」阿德勒解釋說,「讓作者和出版商可以像使用 LinkedIn 或 YouTube 那樣簡單地管理他們的權利。用戶可以認領他們的書籍、授權他們的權利,然後我們會將內容整合並轉換成資料公司需要的格式。」這種「隨插即用」的方式,讓高品質、經過審核的內容可以輕鬆地進入 AI 公司的工作流程。

2024年宣布與美國作家協會的合作,更為這個平台增添了份量。美國作家協會的執行長 Mary Rasenberger 也成為 Created by Humans 的諮詢委員會成員。在接下來的幾週和幾個月裡,他們預計將宣布更多與其他平台的合作,這些平台都致力於推動 AI 模型訓練的授權使用模式的轉變。

不過,Created by Humans並非這個賽道上的唯一玩家。由前 Google DeepMind 工程師創立的Human Native,同樣致力於為內容所有者和尋求訓練數據的 LLM 開發商搭建對接平台。同時,既存的產業巨頭如 Copyright Clearance Center 也在開發自己的解決方案。

「AI 公司現在正在進行一場軍備競賽,」阿德勒觀察道,「他們有充足的資金。如果你能以最簡單的方式提供最好的內容,我們相信他們都願意付費。」這個觀點似乎得到了市場的印證——估計到2029年,包括 AI 權利授權內容在內的大型語言模型年收入預計將達到 408 億美元。

對於那些擔心授權內容會增加 AI 生成書籍數量的人,美國作家協會也提供了一個重要的觀點:沒有授權制度,LLM 的不受限制使用才是真正的威脅。授權不僅能為創作者帶來收入,更重要的是讓他們重新掌控自己作品的命運。正如音樂產業的經驗所示,建立合法的授權管道,往往是遏制非法使用最有效的方式。

結語:為創意找到新出路

在 Scribd 創立的17年後,Trip 阿德勒正在歷經頗負深遠意義的轉變。「在 Scribd 的時候,我們創辦公司是為了在線上分享 PDF 文件,」他反思道,「今天我們在討論如何以完全新的方式分享書籍。」

在AI與創作者的拉鋸戰中,Created by Humans 試圖開闢出一條共贏之路。這個嘗試能否成功,不僅關係到一家公司的命運,更可能影響整個內容產業的未來走向。無論如何,在內容授權的新秩序建立過程中,這將是一個值得關注的重要實驗。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