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屆 數位創新盃 全國電子書設計大賽

2024年12月27日

【活動資訊】《好書與暢銷書的距離?:出版行銷業務的算計與成敗命運!~台北出版論壇2025冬祭場》

 

各大圖書通路年度暢銷榜剛剛公佈,從榜單看是意料之中還是跌破眼鏡?什麼是好書?什麼是好賣的書?當暢銷的定義大不相同,出版人與讀者的差距有多大?出版業務行銷又該怎麼盤算?

藉由此次台北出版論不同經驗與意見的激盪與個案探討,希望能為台灣出版釐清立於不敗之地的經營獲利之道。


【活動資訊】
活動名稱:《好書與暢銷書的距離?:出版行銷業務的算計與成敗命運!~台北出版論壇2025冬祭場》
主辦單位:台北市出版商業同業公會、
文化內容策進院、國家圖書館
協辦單位:中華民國圖書出版公會全聯會中華民國圖書發行協進會中華民國圖書出版事業協會台灣數位出版聯盟台北書展基金會
活動時間:2025.01.08 14:00-17:00 (13:30開始報到)
活動地點:國家圖書館 藝文中心-國際會議廳 (
臺北市中正區中山南路20號
報名連結:
https://forms.gle/4EUU9eb89u74JsgL9


【講座議程】

講座議程

活動時間:2025.01.08  下午14:00 (13:30開始報到)
活動地點:國家圖書館 藝文中心3樓國際會議廳
(臺北市中正區中山南路20號)

13:30~14:00

報到入場

14:00~14:14

開場致詞

趙政岷
台北市出版商業同業公會
理事長

關鍵報告

14:15~14:30

《一如既往》/來自天下文化出版的行銷密碼

吳佩穎
天下文化總編輯

14:30~14:45

《洛克菲勒寫給兒子的38封信》/來自城邦集團布克出版的暢銷密碼

賈俊國
布克文化總編輯

14:45~15:00

《達克比辦案》-親子天下的IP經營

林彥傑
親子天下副總經理

15:00~15:15

《漫畫莫非定律、漫畫洛克菲勒》/來南門書局的行銷密碼

張國文
南門書局總經理

15:15~15:30

中場休息

綜合論壇

15:30~16:30

探尋台灣出版的業務行銷新作法?
從年度排行榜看暢銷書的主流?通路佈局?業務行銷作法?出版經營的算計?

主持人:
趙政岷
台北市出版公會理事長

與談人:
關鍵報告各報告分享人


2024年11月14日

【趨勢觀點】法蘭克福書展有聲書報告(下):從訂閱制到小額支付,全球有聲書商業模式的破局之道

編譯:余韋達

在前篇報導中,介紹由法蘭克福書展、Bookwire與Dosdoce.com共同發布的《全球有聲書在英語市場之上的成長機會》(An Opportunity for Audiobook Global Growth beyond English-Language Markets)報告,報告指出全球有聲書市場規模已達70億美元、預計2030年更將突破350億美元大關的產業願景,並透過分析超過30萬本有聲書的跨語種市場銷售資料,以及業界人士的第一手經驗分享,分析目前有聲書市場的產業生態,並特別指出,AI技術的導入不僅加速內容製作效率,更創造出新的市場機會。

然而,當產業正處於轉型關鍵期,單純依賴技術創新或許還不足以推動下一波成長。根據這份權威報告的分析,英美市場已有52%人口使用有聲書,但法國、西班牙和義大利等市場的使用率仍未突破20%,阿拉伯語和葡萄牙語市場更低於10%。如何突破現有框架,開創創新營運模式,觸及更廣大的聽眾群,成為產業發展的關鍵課題。

在本篇報導中,我們將持續解析這份全球最新產業報告,深入探討Spotify、YouScribe等平台的創新營運模式,以及兒童市場的蓬勃發展態勢,從中發掘產業未來成長新動能。同時也將剖析聽眾行為模式的演變,為產業提供開創新商機的重要啟發

Spotify跨界引領串流聆聽有聲書的新模式

串流巨擘Spotify於2023年底進軍有聲書市場,為其付費訂閱會員提供每月15小時的免費有聲書收聽服務,首波在美國、英國、愛爾蘭、加拿大、紐西蘭和澳洲等英語市場推出。考慮到該平台擁有約6.5億用戶,其中近2.5億為付費會員(主要為39歲以下用戶),這個音樂和Podcast巨頭的加入無疑為出版產業帶來新的營收成長動能。

根據BookStat的統計,在Spotify進入有聲書市場後,英語市場在2023年第四季度的成長率從原本預期的14%躍升至28%,且未影響其他單次購買和串流通路的營收。Spotify在短短五個月內就促使其付費會員收聽超過15萬本有聲書,這樣的成績促使公司在美國推出全新的月付訂閱方案,訂戶每月支付9.99元即可享有15小時的內容收聽時數,同時可收聽有廣告的音樂和Podcast內容。

YouScribe開創非洲市場小額支付新局

有別於歐洲地區擁有近200個有聲書銷售通路,非洲市場的通路仍相對稀少。在此背景下,YouScribe平台透過創新的微型支付模式,成功打入非洲市場。該平台目前在12個非洲國家經營,擁有超過150萬訂戶,提供超過8,000本法語有聲書、約1,000本阿拉伯語有聲書,以及26,000多本英語有聲書。除了每月7歐元的標準訂閱方案外,平台最受歡迎的是每日小額支付訂閱計畫,用戶只需支付約0.23歐元即可使用一天的服務。

YouScribe執行長Anne-Sophie Steinlein強調,不能單純將某個市場的商業模式照搬到另一個市場,必須根據當地的文化和社經環境的實際情況進行調整。「我們最大的挑戰在於建立一個可行的商業模式,既要確保所有利益相關者獲得合理報酬,又要推動成長和普及。」

兒童市場展現爆發性成長潛力

兒童有聲內容正成為有聲書產業重要的業績增長引擎。目前英語市場兒童內容約佔總收聽量的3%,但在德語市場,兒童與青少年內容已佔據45%的銷售額,領先其他類型內容。產業專家預測,隨著Yoto、Tonies、Storybutton、FABA等專用收聽裝置在歐洲市場的普及,這十年內兒童內容消費將增長30%。以Tonies為例,全球銷售已突破700萬台設備,近9,000萬個內容單位,橫跨多種語言。

法國出版社Bayard Jeunesse的聲音內容和國際事務總監Emmanuelle Marie表示:「無論使用何種語言,聲音內容都是新世代學習閱讀和認識世界的重要途徑。透過聲音將意義與文字連結、培養專注力、發展同理心和主動聆聽能力,都有助於兒童和青少年建立自信。」該公司計劃於今年第四季在不同市場推出自有的兒童收聽裝置,支援法語、西班牙語和英語內容。

根據Edison Research為Audio Publishers Association(APA)進行的調查顯示,53%有孩子的有聲書聽眾會與孩子一起收聽兒童內容。77%的家長認為這種形式能有效減少孩子的螢幕使用時間。NielsenIQ為Audible進行的調查也發現,在南歐地區,25%的孩子成為家庭「音頻入口」,主動向父母推薦有聲書。

聽眾行為模式呈現多元發展

烏普薩拉大學助理教授Karl Berglund在其著作《解讀有聲內容的讀者》(Reading Audio Readers)中,將有聲書聽眾分為三大類型:「轉換者」(switchers/swappers)會每天花一小時在不同作品間「啄食」式收聽,會閱讀許多作品但較少完成閱讀;「重複者」(repeaters)反覆收聽同一本書,通常在夜間進行;「持續者」(constant)則投入大量時間,每週進行多次長時段收聽,特別偏好犯罪小說類型,往往一本接著一本聽完。

Berglund的研究也顯示出,收聽模式會隨一天中的不同時段而變化。早晨時段,聽眾傾向選擇激勵性的內容如自我成長類型;下午和晚間則以懸疑、驚悚和推理類型為主,有助於在工作日結束後放鬆減壓。這些發現對串流平台的內容編排具有重要參考價值。

圖書館數位借閱成為有聲書的普及關鍵

隨著數位格式的興起,圖書館服務也進入轉型期。目前歐洲有6%聲音內容的通路是圖書館數位借閱平台,其中南歐地區(西班牙、葡萄牙、義大利和希臘)的圖書館數位借閱平台佔所有通路的10%,領先英國和法國的3%。數位借閱平台OverDrive的成功案例特別引人注目,該平台已突破40億次下載量,服務範圍涵蓋超過22,000家公共圖書館、55,000所學校和1,500多家學術專業圖書館,遍及全球100多個國家。

投入數位內容發行管理服務的加拿大公司的DeMarque總裁Marc Boutet指出:「近年有聲書市場的成長已反映在圖書館借閱的成功與普及度上。未來幾年,有聲書為出版商和圖書館提供機會,擴大知識和娛樂的可及性,服務所有愛書人、讀者和聽眾社群。」然而,他也強調產業面臨兩大挑戰:「人工智慧技術在內容生產、行銷和商業化過程的整合,以及授權和版權複雜性的管理。」

串流平台創新服務模式

主流串流平台持續推出創新服務以吸引更多聽眾。Storytel在北歐國家推出Flex訂閱模式,允許用戶將未使用的收聽時數延至下個月使用。該平台還推出針對學生的優惠方案,提供終身半價優惠,每月可使用約100小時的收聽時數,以培養年輕族群的長期收聽習慣。

Karl Berglund的研究也發現,學習和教育內容在有聲書用戶中的受歡迎程度與日俱增。這些內容通常在固定的學習時段被消費,顯示有聲書正在適應特定的教育需求,讓學生和專業人士能透過更互動和靈活的形式獲取知識,以及複習主題。

提供有聲書與電子書的Skeelo平台則透過創新的B2B2C模式,與電信、網路及其他公用事業服務公司合作,成功將數位圖書帶給數百萬巴西讀者。2024年初,該平台用戶已累積超過3,000萬分鐘的有聲書收聽時間。更重要的是,Skeelo也建立了龐大的社群閱讀生態系統,旗下的Skoob成為該國最大的社交閱讀網路,擁有超過1.15億本書籍評分、840萬則評論、超過200萬本登記書籍,以及7,800萬條閱讀筆記。

Skeelo的執行長Rodrigo Meinberg表示:「我們的使命是成為世界最大的閱讀平台和社群,並將在巴西取得的成功複製到西班牙語和法語等主要語言市場。」這種結合社群互動與內容消費的創新模式,為傳統有聲書平台提供了新的發展方向。

有聲書未來趨勢預測與轉型建議

Bookwire國際業務副總裁Nathan Hull指出:「隨著製作數量激增,品質管理和內容可被發現與否成為出版業的主要關注點。當平台不斷創造和行銷自己的錄音內容時,傳統出版商在行銷聲音專屬作品面向的重要性將變得至關重要。」他同時建議:「隨著對音檔格式的熱愛持續增長,錄音室、製作人、配音員、編輯、選角導演、技術解決方案提供者等都將持續受益。當傳統出版商意識到他們不再是市場上唯一的創作者時,這些管道可能值得他們探索。擁有自己的平台和聽眾關係也將是合理的下一步。」

這些觀察反映出產業正在經歷結構性轉變。出版商不僅要考慮內容製作和品質控制,還需要思考如何建立直接面向消費者的管道。正如為出版社提供數位閱讀解決方案的挪威科技公司Beat Technology的策略長Nathan Hull所言,出版商需要探索新的商業模式,在維持內容品質的同時,找到與聽眾建立更緊密關係的方式。

隨著AI技術的進步和商業模式的創新,有聲書產業正在進入一個充滿機會與挑戰的新階段。成功的關鍵在於如何在保持內容品質的同時,善用新技術提升製作效率,並透過創新的營運模式觸及更廣大的聽眾群。正如產業專家所言,未來屬於那些能夠在技術創新和內容品質之間取得平衡的參與者。

【結語:迎接產業新紀元】

隨著串流平台的持續創新、AI技術的深化應用,以及新興市場的蓬勃發展,有聲書產業正站在新的轉捩點。美國的多媒體出版公司Dreamscape Media總裁Sean McManus預測,產業將從每月一本的點數模式轉向更靈活的訂閱服務,使有聲書從利基產品轉變為大眾化內容。

正如Storytel內容長Helena Gustafsson所言,產業必須深入理解「聽眾願意為什麼內容付費,以及他們想如何取得這些內容」。在這個充滿變數與機會的時代,產業參與者需要在技術創新、內容品質和商業模式之間尋找最佳平衡點,才能在新一輪的產業變革中站穩腳步,開創永續發展的新局面。

資料來源:
An Opportunity for Audiobook Global Growth beyond English-Language Markets:https://www.buchmesse.de/files/media/pdf/FBM_Dosdoce_Whitepaper_AUDIOBOOK_GLOBAL_GROWTH_2024.pdf
圖片來源: https://pixabay.com/zh/photos/audio-music-sound-headphones-7276511/
Photo by Terrence Phiri on Pixabay

【趨勢觀點】2024法蘭克福書展有聲書報告(上):多語言市場的發展現況、商業模式與技術創新

編譯:余韋達

全球規模最大的法蘭克福書展(Frankfurter Buchmesse)攜手歐洲領先的數位內容分銷平台Bookwire、以及專注數位出版研究的顧問機構Dosdoce.com,發布《全球有聲書在英語市場之上的成長機會》(An Opportunity for Audiobook Global Growth beyond English-Language Markets)。這份報告透過分析Bookwire平台上超過30萬本有聲書的跨語言銷售數據,首次完整呈現德語、西語、法語、義大利語和葡萄牙語等歐洲主要語言市場的消費行為差異。

除了對歐洲各語種市場的詳盡數據分析之外,報告中還匯集了企鵝藍燈書屋、哈潑柯林斯、阿歇特等全球頂尖出版集團的第一手觀察,以及Storytel、Audible、BookBeat等主要串流平台的市場策略分析,為產業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深度市場洞察。在AI技術快速發展與串流平台革新的時代,這份報告的發現將為產業未來發展方向提供重要指引。
 
全球有聲書市場迎接350億美元藍海商機

根據最新產業研究,全球有聲書市場正呈現爆發性成長,目前年產值已達70億美元的規模。其中北美市場貢獻26億美元,歐洲地區創造15億美元營收,中國市場則達13億美元,其餘市場共計貢獻15億美元。德勤(Deloitte)全球科技、媒體與通訊研究中心的報告指出,2024年全球每月將有超過2.7億人收聽有聲書,較去年成長15%。更值得關注的是,有聲書佔全球圖書銷售額的比重預計將達到6%,年增率高達26%。

產業顧問公司Grand View Research預測,到2030年,全球有聲書市場規模將突破350億美元。這意味著未來七年,有聲書市場將以年均25%的速度快速成長,遠超過紙本圖書市場2%的年均成長率。從收益角度來看,雖然廣播節目和Podcast的聽眾群體最龐大(分別為40億和17億聽眾),但有聲書和串流音樂卻能為產業帶來更高的單位聽眾收益。即便有聲書和音樂串流的用戶數尚未突破10億,但前者能創造70億美元營收,後者更達到230億美元的規模。

Audio Publishers Association(APA)最新發布的研究顯示,美國有聲書市場在2023年營收突破20億美元,年成長率達9%。Edison Research的聽眾輪廓調查也印證了這股成長態勢:目前已有52%的美國成年人(約1.5億人)曾體驗有聲書收聽,過去一年內有收聽經驗的人口比例從2023年的35%上升至38%。更重要的是,重度聽眾的年均收聽量從2022年的6.3本增加到2023年的6.8本,顯示市場滲透度與使用黏著度持續提升。
 
歐亞市場引領有聲內容消費新典範

從歐洲市場來看,英國的有聲書產業在2023年就交出亮眼的成績單,下載營收達2.06億英鎊,較前一年大幅成長24%。北歐市場的表現更是令人矚目,以挪威為例,2024年第一季的數位內容營收已達近1億歐元,較傳統紙本書收入成長一倍,顯示串流消費模式已深入在地用戶的日常生活中。

主要的北歐串流平台如Storytel、BookBeat和Nextory都維持穩健成長。以BookBeat為例,2024年上半年成長24%,主要來自付費用戶的增加,預計第三季度將突破100萬付費用戶里程碑。BookBeat執行長Niclas Sandin表示:「圖書透過有聲形式已展現出極高的感知價值,並證實能觸及更廣大的受眾群體。最大的機會在於持續創造並銷售用戶喜愛的內容。」

瑞典串流平台Storytel同樣展現強勁動能,第二季較去年同期成長8%,付費用戶突破230萬大關。執行長Johannes Larcher強調:「這季度再次展現我們以獲利為導向的成長策略成效,創下公司歷史最佳財務表現。」這些成功案例顯示,有聲書市場已從早期的嘗試階段,進入規模化營運的成熟期。
 
語言優勢創造跨域成長契機

值得關注的是,歐洲各語系市場呈現不同的發展態勢。德語市場年營收達4億歐元,是繼英語之後的第二大市場,近20萬種有聲書內容來自超過2,500家出版社。法語市場規模在3,500萬至5,000萬歐元之間,義大利的數位內容市場(包含電子書與有聲書)已從2019年的3.88億歐元成長至2024年的近5億歐元。西班牙市場則有93萬用戶,年增率高達45.7%。

阿歇特的創新長暨商業發展與創新部門總監Maja Thomas指出:「阿歇特採取全球視野探索市場與技術,以觸及新讀者,而有聲書平台的普及正在增加消費者發現並接納有聲形式的人數。有聲書能幫助人們在生活中找到更多閱讀時間,並為聽眾提供獨特的沉浸式體驗。」阿歇特已投資建立近3萬種有聲書,除了英語內容外,也積極拓展其他語言的製作。
 
跨語言市場成為產業新藍海

透過Bookwire平台的資料分析顯示,各語言內容在不同市場的滲透率呈現有趣的分布態勢。以西班牙語為例,49.03%的收聽來自西班牙本土,美國市場貢獻19.69%,墨西哥佔18.38%。值得注意的是,美國作為第二大西語有聲書市場並非巧合,這與當地擁有超過6,000萬的西語人口密切相關。這些聽眾多為第一代或第二代美國人,他們在保持拉丁文化根源的同時,也帶動了西語內容的蓬勃發展。

德語市場則展現出較為集中的收聽模式,84.76%的收聽發生在德國境內,瑞士佔5.91%,奧地利佔2.67%。哈潑柯林斯執行長Chantal Restivo-Alessi分析指出:「德國是一個相當成熟的市場,擁有多元的參與者和豐富的內容;西班牙正穩健成長,且西語內容在全球範圍內(包括美國市場)擁有最廣闊的機會;相較之下,法語市場仍處於萌芽階段,主要挑戰在於創造更多內容以吸引消費者。」

創新商業模式重塑產業生態

根據Dosdoce在2024年3月發布的歐洲有聲書通路地圖顯示,目前歐洲約有192個有聲書銷售管道。其中訂閱制平台佔34%,單次購買模式(又稱à la carte)佔26%,混合商業模式則佔18%。這種混合模式正成為新興趨勢,即平台同時提供訂閱服務和單次購買選項。

在北歐、荷蘭、波蘭、西班牙和義大利等市場,無限制訂閱制是主流商業模式,由Audible、Storytel、Nextory、Kobo、Podimo和BookBeat等平台主導,為出版商貢獻超過80%的聲音內容收入。Kantar的娛樂點播(Entertainment on Demand)報告顯示,內容多樣性和性價比已成為串流服務吸引新訂閱者的關鍵因素。29%的串流用戶認為聲音內容已成為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較去年的26%有所提升,14%的新付費訂閱者被豐富聲音的內容所吸引,11%則看重獨家內容。

AI技術加速產業轉型升級

隨著人工智慧技術的快速發展,有聲書產業正面臨重大轉型契機。去年11月,亞馬遜率先推出邀請制測試版服務,讓KDP作者能使用AI語音合成技術製作有聲書。根據Bloomberg報導,短短半年內,Audible平台上的AI配音有聲書已突破4萬本。考慮到人聲配音每年約產出7.5萬本有聲書,若AI配音持續維持目前的生產速度,到年底AI配音作品數量可能超越傳統人聲製作。

EARS創辦人Juliana Rueda表示,他們的雲端平台已累積超過1萬小時的聲音內容製作經驗,協助出版商在維持高品質的同時,將製作成本降低至少三分之一。Sounded創辦人Jason Kelly也在2024年Readmagine會議上分享了數位化製作與傳統錄音室製作的成本效益分析,凸顯AI工具在優化製作流程和降低成本方面的優勢。

Mondadori Libri數位銷售總監Miriam Spinnato指出:「人工智慧將簡化有聲書製作流程,包括成本控制、上市時程和專案管理等層面,讓出版商得以擴充出版量。然而,這同時也為產業帶來複雜的工作環境。」PRH Audio全球總裁Amanda D'Acierno則強調:「有聲書產業一直走在出版科技的前沿。我們正專注於在製作前後期和出版流程中整合AI,同時持續評估合成語音的發展,這些進展將幫助我們擴大錄製更多作品的能力。」
 
產業挑戰與機會並存

國際出版協會(IPA)主席Karine Pansa表示,非英語市場有聲書的快速成長,特別是在西班牙語、葡萄牙語和其他歐洲語言,為出版商開啟了觸及新受眾和全球擴張的重大機會。然而,這種成長也帶來諸多挑戰,包括如何因應多元文化偏好、應對其他數位媒體的競爭,以及在日益飽和的市場中持續創新以維持聽眾黏著度。

Lindhardt Ringhof A/S出版總監Lasse Korsemann Horne強調,產業面臨的主要挑戰是如何在維持獲利的同時擴大市場規模。「在全球擴張過程中,我們的關鍵挑戰在於如何平衡獲利能力與可及性。換言之,在有聲書聽覺文化尚未成熟的新興市場,內容是否應該只提供給上層階級?」這個問題點出了產業發展的核心矛盾,也凸顯出商業模式創新的重要性。
 
版權保護與AI倫理成為焦點

隨著AI技術的普及,版權保護議題也愈發受到關注。最近推出的Eleven Reader應用程式允許用戶上傳任何類型的文件(PDF、文章、教科書等),選擇語音後即可開始收聽。這類應用程式的出現引發了產業對未來發展的諸多思考。研究口述歷史的專家、《圖書之聲》(La voz de los libros)的作者Maribel Riaza指出:「如同其他創意產業,有聲書產業本質上是一個版權持有者的生意。我們可能會遇到這樣的情況:某人合法購買了電子書,但透過這類應用程式將其轉換為音檔格式,而內容所有者卻無法獲得任何經濟補償。」

Bookwire的副總裁Videl Bar-Kar表示:「約85%的電子書仍未有聲音版本,考慮到歐洲發展中市場對更大量有聲書的需求,以及無障礙閱讀的推動,數位配音的有聲書確實有其存在的價值。但人聲配音的有聲書將永遠擁有獨特而特殊的品質,這是我們產業的根基。我們希望為出版商提供選擇。」
 
跨平台整合成為新趨勢

Storytel內容長Helena Gustafsson認為:「我們尚未完全開發某些擁有龐大語言使用者群的主要語言市場潛力。因此,持續建立在地出版以擴大受眾至關重要。」她同時指出:「口語內容領域的競爭愈發激烈,再加上AI使更多參與者進入市場,整個產業必須理解聽眾願意為什麼內容付費,以及他們想如何取得這些內容。」

RBmedia International總經理Miles Stevens-Hoare則指出,未來三年內的主要商機圍繞在新散佈管道的出現。「新參與者的加入,加上現有平台的創新,將加速有聲書市場的全球化進程,使其發展超越英語市場的範疇。」這反映出養生書產業正在經歷一個關鍵的轉型期,需要在維持內容品質的同時,積極探索新的商業模式和市場機會。

結語:產業轉型正當時

面對AI浪潮的衝擊,有聲書產業正在經歷前所未有的變革。從生產技術的革新到商業模式的創新,從市場版圖的擴張到多語言內容的需求增加,每一個環節都充滿挑戰與機遇。正如Dreamscape Media總裁Sean McManus所言,產業正在經歷從每月一本的信用模式向訂閱服務的轉變,這將使有聲書從利基產品轉變為大眾化產品,追隨北歐地區的發展軌跡。在這個充滿可能性的時代,產業參與者需要以更開放的心態擁抱創新,同時謹慎處理AI應用所帶來的倫理和版權問題,才能在新一輪的產業變革中贏得先機。

資料來源:
An Opportunity for Audiobook Global Growth beyond English-Language Markets:https://www.buchmesse.de/files/media/pdf/FBM_Dosdoce_Whitepaper_AUDIOBOOK_GLOBAL_GROWTH_2024.pdf
Photo by Jukka Aalho on Unsplash

【趨勢觀點】AI導入數位無障礙評估,為什麼專家說這是機會也是考驗?

編譯:余韋達

隨著數位科技日益深入生活的各個層面,確保所有人都能平等地使用數位服務已成為現代社會的重要課題。一場由 W3C Web 無障礙倡議單位(W3C Web Accessibility Initiative)所主辦的國際線上研討會,匯集了來自學術界、產業界、政府部門的代表,以及身心障礙人士,共同探討評估數位無障礙發展的三大關鍵領域:數位無障礙的培訓、行動裝置的無障礙狀態,以及人工智慧的應用。

本文將聚焦在由三星研發中心英國分部的馬修.艾金森(Matthew Atkinson)所主持的「用於無障礙程度評估的人工智慧」(Artificial Intelligence for Accessibility Evaluation)的專題討論內容。參與本次專題討論的專家們指出,雖然人工智慧技術為數位無障礙程度的評估帶來新的可能性,但也存在諸多爭議與挑戰。來自土耳其中東科技大學的葉利茲.葉希拉達(Yeliz Yesilada)強調,人工智慧並非萬靈丹,無法完全取代人工的評估,但在特定領域確實能提供重要輔助。同時,盧森堡政府資訊與新聞處的阿蘭.瓦格納(Alain Vagner)則從公部門的角度,提出了對人工智慧工具透明度、可問責性等關鍵要求。

這場研討會不僅展現了數位無障礙程度評估的最新發展,更凸顯出在人工智慧時代,如何有效運用新技術來促進數位平權,同時避免產生新的歧視與排除,已成為產官學界共同關注的重要課題。

既有自動化評估工具效能有限,AI技術引發新期待

網頁無障礙程度的評估長期以來主要仰賴人工審查,專業的評估人員需要針對網站或應用程式進行全面性的檢測。然而,隨著數位內容的快速增長,純人工評估的作業面臨越來越大的挑戰。根據研討會中的專家指出,目前的自動化評估工具僅能檢測到約 30% 的無障礙問題,這些工具主要採用標準的啟發式評估(heuristic evaluation)規則,而非機器學習技術。

這種有限的自動化程度,雖然能為評估工作提供初步的參考指標,但仍無法完全掌握網頁的無障礙性。正如馬修.艾金森所強調,現有的自動化工具主要用於提供粗略的估計,讓評估人員對網站的無障礙程度有基本認知。然而,這些工具往往無法處理需要理解內容脈絡的複雜問題。

專家們也提到,在進行網站評估時,如何選擇適當的取樣頁面是一項極具挑戰性的工作。特別是對於大型網站而言,如何在有限的評估預算下,確保選到具有代表性的頁面進行測試,會是相當關鍵的問題。這正是人工智慧技術可能帶來突破的領域之一:透過機器學習演算法,有望協助評估人員更有效地進行頁面採樣。

然而,專家們也警告,在運用人工智慧技術時必須謹慎,避免產生「負擔轉移」(burden shifting/shifting the burden)的問題。例如,在自動產生的字幕中,如果資訊不夠準確,反而可能將驗證字幕正確性的負擔轉嫁到最無法進行驗證的聽障使用者身上。這凸顯出在導入新技術時,必須謹慎評估其實際效益與潛在風險。

AI 輔助無障礙評估新突破,機器學習最佳化採樣流程

在研討會中,專家們分享了人工智慧技術在無障礙評估領域的多項潛在應用。葉利茲教授介紹了其團隊開發的「Optimal-EM」方法,這是一套運用機器學習技術輔助網頁取樣的創新方案。該方法透過無監督學習技術,根據頁面的複雜度、更新頻率、使用量等多項指標,協助評估人員選擇具代表性的樣本。

在複雜結構的識別上,人工智慧也展現出獨特優勢。例如在表格結構的評估中,機器學習的演算法可以協助判斷表格是用於資料呈現還是版面配置,這對於使用螢幕朗讀軟體的視障使用者來說極為重要。同時,人工智慧在自動生成替代文字、影片字幕等領域也有重要應用。

多語言支援是另一個關鍵應用領域。以盧森堡為例,由於官方語言包括德語、法語和盧森堡語,政府網站經常出現多語言混合的情況。這種複雜的語言環境對於無障礙程度的評估帶來特殊挑戰,例如需要確保不同語言的內容都有適當的語言標記,以便螢幕報讀軟體能正確發音。

專家們強調,這些應用主要著重在輔助而非取代人工評估。葉利茲特別指出,人工智慧技術可以在兩個層面提供協助:一是測試階段的自動化評估,二是在內容製作階段提供即時指導。這種「人機協作」的模式,有望大幅提升無障礙評估的效率和準確性。

AI 無障礙評估面臨的挑戰,小語種支援待突破

在人工智慧輔助無障礙評估的發展過程中,專家們指出了多項亟須克服的挑戰。首要問題是訓練資料的品質與取得。阿蘭.瓦格納表示,雖然盧森堡政府每年進行超過一百份的無障礙稽核報告,並將這些資料以開放授權的方式發佈,但這些資料是否足以訓練出有用的人工智慧模型,仍需要更多專業評估。

準確度與可靠性的問題同樣受到關注。以自動字幕生成為例,現有技術在處理小語種時往往面臨挑戰。盧森堡的經驗顯示,主流平台能夠支援德語、法語的自動字幕,但對於僅有四十萬使用者的盧森堡語,則往往無法提供有效支援。這突顯出人工智慧模型在處理資料量較少的應用場景時的侷限性。

背景脈絡的理解是另一項重大挑戰。葉利茲教授指出,即使是在表格結構的識別這樣相對明確的任務中,要讓機器理解內容的語境仍然十分困難。這種困難不僅存在於技術層面,更涉及到如何確保演算法能夠理解不同使用者的需求與使用情境。

此外,專家們也特別提醒,必須警惕人工智慧系統可能帶來的偏見問題。例如,如果訓練資料中某些類型的障礙者資料較為不足,可能導致系統在處理這些群體的需求時表現不佳。這凸顯出在開發人工智慧工具時,需要確保各類使用者群體都能得到平等的重視。

從盧森堡政府的實例,看 AI 評估工具的關鍵準則

作為公部門的無障礙評估專家,阿蘭.瓦格納在研討會中提出了一套評估人工智慧工具的關鍵準則。首要條件是透明度,特別是在公部門的應用場景中,必須能夠清楚說明系統是如何被訓練的,以及訓練資料的來源。這不僅關係到系統的可信度,更攸關對於潛在偏見的識別與防範。

在效能指標方面,專家們特別強調兩項關鍵指標:檢測率與誤判率。檢測率反映系統能夠發現多少實際存在的無障礙問題,而誤判率則顯示系統錯誤標示無障礙問題的比例。這兩項指標的平衡,直接影響工具在實務應用中的實用性。

可問責性是另一項重要準則。瓦格納強調,在公部門的環境中,每個決策都必須能夠解釋其來源是什麼。這意味著人工智慧系統不能僅是一個「黑盒子」,而必須能夠提供其判斷的理由。同時,系統的錯誤不能成為規避責任的藉口,機構仍需對身心障礙者負起確保數位服務可及性的責任。

特別值得注意的是,專家們強調在開發這類工具時,必須避免「障礙威脅」(disability danger)的風險。這個由莉茲.傑克森(Liz Jackson)提出的概念──她是「障礙名單」(Disabled List)的創始成員,一個由身心障礙者主導的設計團體組織──指出許多科技解決方案往往未能在開發過程中納入身心障礙者的意見,因而無法真正滿足其需求。這突顯出在開發無障礙評估工具時,必須確保身心障礙者能夠實質參與設計過程。

盧森堡政府的無障礙評估經驗,為我們提供了人工智慧應用的具體案例。作為一個多語言國家,盧森堡的公部門網站必須同時支援德語、法語和盧森堡語,這形成一項獨特的挑戰。瓦格納指出,由於當地民眾習慣在同一段文字中混用多種語言,這些內容必須有正確的語言標記,才能確保螢幕朗讀軟體使用適當的語音合成系統。

在文件無障礙化的面向,PDF 文件的自動標記是一個重要應用領域。根據盧森堡政府的統計,在該國 20 個最大的政府網站中,約有 60% 的 PDF 文件存在無障礙問題。雖然目前市面上已有運用人工智慧的自動標記工具,但瓦格納表示,這些工具在處理複雜版面、識別標題層級、判別裝飾性元素等方面的表現仍有待改進。

自動字幕生成的語言支援則反映出人工智慧應用的另一個實際限制。主流平台能夠支援德語和法語的自動字幕服務,但對於僅有四十萬使用者的盧森堡語,則往往無法提供有效支援。更具挑戰性的是處理在同一影片中交替使用多種語言的情況,這需要更複雜的語言識別和處理能力。

此外,考慮到聽障社群的特殊需求,政府也致力於推動簡易語言(Easy Language)的應用。瓦格納指出,這不僅有助於聽障者理解內容,也能幫助認知障礙者與非母語使用者。這突顯出在發展人工智慧解決方案時,需要考慮到不同使用者群體的多元需求。

AI輔助無障礙評估新方向,專家倡議人機協作模式

研討會的討論明確指出,人工智慧應被視為輔助工具而非完全替代人工評估的解決方案。葉利茲強調,即使是最先進的人工智慧技術,也需要具備無障礙專業知識的人員參與開發和應用。這些專家必須深入理解身心障礙者的需求,並將這些理解轉化為演算法可以處理的形式。

在標準規範方面,專家們一致認為,無障礙規範(如《WEB內容無障礙規範,WCAG》)在人工智慧的時代仍然不可或缺。瓦格納從法規遵循的角度指出,這些規範不僅是評估的依據,更是建立統一市場的基礎。即使是在人工智慧開發網站的未來,這些標準仍將扮演確保可及性的關鍵角色。

馬修.艾金森特別提到,W3C 已經開始著手制定機器學習的倫理原則,並成立「邊緣無障礙社群小組」(Accessibility at the Edge Community Group),致力於建立業界對人工智慧應用的共識。這些努力顯示出國際組織正在積極為人工智慧的無障礙應用建立規範框架。

展望未來,專家們建議應該著重發展「人機協作」模式,讓人工智慧在適當的時機提供協助。例如,在內容製作階段提供即時建議,或在評估採樣時提供統計分析支援,而將需要理解內容脈絡的判斷留給人類專家。這種協作模式既能發揮技術優勢,又能確保評估品質。

AI 輔助無障礙評估未來可期,專家:核心仍是以人為本

這場國際研討會的專題討論,為數位無障礙程度評估的未來發展勾勒出清晰的願景。專家們一致認為,雖然人工智慧技術帶來諸多可能性,但最重要的是維持「以人為本」的核心理念。正如參與討論的專家所強調,任何技術解決方案都必須確保身心障礙者的實質參與,避免淪為純粹的技術展現。

研討會同時凸顯出跨領域合作的重要性。要有效運用人工智慧技術,需要結合無障礙專業知識、機器學習技術,以及實際使用者的經驗。葉利茲特別指出,未來需要更多同時具備演算法開發能力和無障礙專業知識的人才,才能開發出真正有效的解決方案。

在監管與標準制定方面,瓦格納分享的盧森堡經驗提供了重要啟示。作為歐盟網頁無障礙規範的實行人士,他強調法規標準不僅是確保品質的工具,更是推動市場發展的重要動力。這反映出在技術快速發展的同時,完善的規範體系仍然不可或缺。

最後,研討會的討論也指向一個更深層的願景:透過審慎運用人工智慧技術,我們不僅能提升無障礙評估的效率,更能為建立一個更包容的數位社會奠定基礎。但這需要產官學界的持續努力,以及所有利害關係人的積極參與,才能真正實現。


Photo by Igor Omilaev on Unsplash

【趨勢觀點】為 AI 與創作者搭建合作的橋樑,Created by Human如何嘗試重塑內容授權秩序?

編譯:余韋達

自從 ChatGPT、Claude、Gemini 等大型語言模型(Large Language Model,LLM)問世至今,幾乎每週都有新的媒體組織、作家群體或藝術家控告生成式AI公司未經授權就使用他們的作品進行模型的訓練。就在這樣的氛圍中,數位文件訂閱平台 Scribd 的前執行長暨共同創辦人奇普・阿德勒( Trip Adler)選擇了一條不同的路。成立於2007年的 Scribd,被譽為「文件界的YouTube」,是全球最大的數位資料庫之一,並提供電子書、有聲書、雜誌等數位內容訂閱服務。

「我們的目標是搭建一座橋樑,連接兩個陣營,」阿德勒在宣布他的新創公司「Created by Humans」時這樣表示,「我們認為出版商和作家都很棒,AI 公司也很棒,我們只需要建立起橋樑,他們就能像一個快樂的大家庭一樣合作。」這項願景已經獲得了重量級支持。Created by Humans 剛剛完成了 500 萬美元的融資,投資方包括 Craft Ventures 的創辦人 David Sacks 和 Floodgate Fund 的共同創辦人 Mike Maples。更值得注意的是,寫作《賈伯斯傳》、《馬斯克傳》等著名傳記的作家華特.艾薩克森(Walter Isaacson)不僅投資入股,還加入成為 Created by Humans 的創意顧問和首批授權作家。2024年,法蘭克福書展也邀請阿德勒出席「出版觀點論壇」,與關注全球出版動態的網路媒體「Publishing Perspectives」的總編輯 Porter Anderson 共同談論人工智慧與內容產業的議題。

「目前的問題在於,直接授權交易主要只對大公司開放,」阿德勒解釋說,「如果不建立一個真正的市場和平台,這將演變成公地悲劇——只有像新聞集團(News Corp)這樣的少數公司能從 AI 獲得收益,而其他所有人都被排除在外。」正是基於這樣的思考,Created by Humans 試圖在AI時代重建一個全新的內容授權的秩序。

根據美國歷史最悠久、成員最多的專業作家組織「美國作家協會」(Authors Guild)的調查, Created by Humans 的這個方向似乎切中了創作者的需求——65%的美國作家協會會員表示,他們支持一個能為AI模型訓練使用支付費用的集體授權系統。另外有 38 %的會員表示,如果能控制 AI 公司是否允許在輸出中使用作品,並且為任何實際使用、可識別出的作品使用提供額外補償,他們願意將作品授權給 AI 公司進行訓練。

站在科幻大師的肩膀上:寫給 AI 時代的第四法則

目前對於 AI 訓練資料的爭議存在著兩個極端:一派認為所有資料都應該免費,媒體行業應該因 AI 的崛起而消逝;另一派則堅持他們的內容具有價值,永遠不該被 AI 觸碰。面對這種分歧,阿德勒和他的團隊轉向了寫作《基地系列》、《機器人三部曲》等著作的科幻大師以撒‧艾西莫夫(Isaac Asimov)尋求靈感。他們在艾西莫夫著名的機器人三大法則之外,提出了專門針對AI學習的「第四法則」:當AI機器人從人類行為或人類創意產出中學習時,這必須以互惠的方式進行,使人類和機器都能受益。

為了實現這一理念,Created by Humans 制定了五項核心原則。首先是「同意權」,確保 AI公司只能在獲得版權持有者許可後才能使用其作品進行訓練。其次是「控制權」,作者和出版商可以決定他們的作品如何被 AI 使用。第三是「補償原則」,如果創作者要求,AI 必須提供相應的報酬。第四則是「署名權」,要求在 AI 引用作品時必須提供來源。最後是「持續學習」原則,要求機器人必須不斷從最新的人類行為和創意產出中學習,確保AI 的生態系統能反映人類最新與最優秀的智慧結晶。

這些原則得到了美國作家協會的認可。一直站在人工智慧時代維護作家權益最前線的美國作家協會,致力於推動人工智慧的透明立法,同時為作家提供因應新時代的最佳實務指南。該組織的執行長 Mary Rasenberger 指出:「生成式 AI已經來到我們的世界,而且似乎不可能輕易清除掉已經被訓練進 AI 模型的所有書籍內容。我們迫切需要將控制權還給作者和出版商,而授權正是實現這一目標的手段。」她表示,Created by Humans的平台為有興趣與 AI 平台合作的作者提供一種能夠按照自己的條件進行合作的方式,確保他們能夠對作品的使用方式有發言權,並獲得公平的補償。

而且這一框架不僅適用於文字作品,阿德勒表示,它最終可以擴展到「影片、音樂、肖像權,甚至是醫療資料」等領域。但考慮到他在 Scribd 所積累的人脈和經驗,團隊決定從圖書產業開始,因為「這個產業存在一個急需解決的問題。我們發現 AI 公司想要合法獲得圖書的授權,出版商也希望將圖書授權給 AI 公司。只是目前這個過程陷入了僵局。」

授權的藝術:一個靈活的三層架構

Created by Humans 提出的授權模式是一個靈活的三層架構:平台將 AI 權利分為三個專屬領域:訓練權、參考權和轉換權。以華特.艾薩克森為例,「他可以選擇要授權的權利類型,可以是訓練權、參考權,也可以授權他的寫作風格、人物,並且可以選擇想要授權給哪間 AI 公司,」阿德勒說,「然後艾薩克森會得到一個儀表板,顯示他的書籍在哪裡被使用,以及他如何從中獲得收益。」

這種靈活性得到了市場的積極回應。「大公司如OpenAI、Apple、Google等都是我們的潛在買家,」阿德勒表示,「我們已經與他們討論過,他們都表現出對此感興趣。」除此之外,他提到還有長尾市場的機會:「我們也和很多對此感興趣的新創企業談過。大學也對此感興趣。實際上可能會有數百個買家。」

而且這個市場正在快速發展。已經有數十家新聞機構和一些學術出版商與 AI 公司達成了授權協議。例如,擁有超過 200 年歷史、專注於教育、研究和專業出版物的學術出版商 Wiley 就提到他們完成兩筆重要交易:一筆 2100 萬美元,另一筆 2300 萬美元,這些交易為「模型的訓練目的提供有限制的權利和使用」。這些早期的成功案例證明了市場的潛力。

「我認為這將給圖書產業注入新的活力,為寫作提供一個全新的理由,」阿德勒說。他預測,「AI收入」可能會成為繼電子書和有聲書之後,圖書產業的下一個重要收入來源。而Created by Humans 的任務,就是確保這個新收入來源能夠公平地惠及所有創作者,而不僅僅是少數大公司。

挑戰與未來:重塑創作者經濟

在與科技和出版兩個行業的深度交流中,阿德勒並未被眼前的機遇沖昏頭腦。「這不會是件容易的事,」他坦言,談到要將兩個陣營團結在一起的挑戰。但他堅信,只要有一個簡單的流程,科技公司就願意合法獲取授權。

Created by Humans 的產品設計也反映了這種務實的思維。「我們有一個非常好的產品,」阿德勒解釋說,「讓作者和出版商可以像使用 LinkedIn 或 YouTube 那樣簡單地管理他們的權利。用戶可以認領他們的書籍、授權他們的權利,然後我們會將內容整合並轉換成資料公司需要的格式。」這種「隨插即用」的方式,讓高品質、經過審核的內容可以輕鬆地進入 AI 公司的工作流程。

2024年宣布與美國作家協會的合作,更為這個平台增添了份量。美國作家協會的執行長 Mary Rasenberger 也成為 Created by Humans 的諮詢委員會成員。在接下來的幾週和幾個月裡,他們預計將宣布更多與其他平台的合作,這些平台都致力於推動 AI 模型訓練的授權使用模式的轉變。

不過,Created by Humans並非這個賽道上的唯一玩家。由前 Google DeepMind 工程師創立的Human Native,同樣致力於為內容所有者和尋求訓練數據的 LLM 開發商搭建對接平台。同時,既存的產業巨頭如 Copyright Clearance Center 也在開發自己的解決方案。

「AI 公司現在正在進行一場軍備競賽,」阿德勒觀察道,「他們有充足的資金。如果你能以最簡單的方式提供最好的內容,我們相信他們都願意付費。」這個觀點似乎得到了市場的印證——估計到2029年,包括 AI 權利授權內容在內的大型語言模型年收入預計將達到 408 億美元。

對於那些擔心授權內容會增加 AI 生成書籍數量的人,美國作家協會也提供了一個重要的觀點:沒有授權制度,LLM 的不受限制使用才是真正的威脅。授權不僅能為創作者帶來收入,更重要的是讓他們重新掌控自己作品的命運。正如音樂產業的經驗所示,建立合法的授權管道,往往是遏制非法使用最有效的方式。

結語:為創意找到新出路

在 Scribd 創立的17年後,Trip 阿德勒正在歷經頗負深遠意義的轉變。「在 Scribd 的時候,我們創辦公司是為了在線上分享 PDF 文件,」他反思道,「今天我們在討論如何以完全新的方式分享書籍。」

在AI與創作者的拉鋸戰中,Created by Humans 試圖開闢出一條共贏之路。這個嘗試能否成功,不僅關係到一家公司的命運,更可能影響整個內容產業的未來走向。無論如何,在內容授權的新秩序建立過程中,這將是一個值得關注的重要實驗。

參考資料:

【趨勢觀點】重新定義語言服務產業!AI浪潮下產業轉型的關鍵十年

編譯:余韋達

由全球知名語言服務產業研究機構Nimdzi Insights最新發布的《語言產業發展曲線(The Language Industry Curve)》研究報告,透過全面性的數據分析與產業調查,為讀者描繪出語言服務產業未來十年的發展藍圖。

隨著企業全球化腳步加快,語言服務產業正迎來前所未有的成長契機。根據產業研究機構Nimdzi Insights的最新報告指出,語言服務產業預計在短短五年內,也就是2029年,將突破1000億美元的重要里程碑。這項成長動能主要來自於生成式AI、大型語言模型等新興技術的推動,以及企業對全球化服務需求的持續攀升。

報告強調,語言服務供應商正面臨重大轉型機會。一方面,新一波的AI工具如大型語言模型、AI強化的機器翻譯、語音辨識、合成語音等技術,正快速整合進翻譯工作流程中,成為提升生產力的關鍵推手。這些技術也為語言服務開創了全新市場,包括自動字幕、機器口譯等服務,為過去因成本考量而無法執行在地化的企業,提供了可行的替代方案。

然而,在科技迅速演進的同時,人才短缺已成為產業發展的一大隱憂。報告特別指出,即使生成式AI等機器學習技術持續進步,在關鍵任務與商業決策相關的內容在地化過程中,人類專業人才的角色仍然無可取代。這凸顯了產業正面臨的雙重挑戰:如何在善用新興技術的同時,維持高品質的語言服務水準。

面對這波產業變革,語言服務供應商必須重新思考策略佈局。報告建議企業應優先考慮與尖端語言科技廠商建立策略夥伴關係、積極投資創新解決方案,並將語言服務整合至產品開發生命週期中。同時,也要持續投資人才發展,建立學習型組織文化,以因應市場快速變遷的需求。

這波產業轉型不僅考驗著語言服務供應商的應變能力,更驗證了全球化時代下,跨語言溝通的重要性與價值。隨著各類新興科技的導入,語言服務產業正揭開嶄新的發展篇章。

通訊科技推進語言服務,5G時代開創新商機

從產業發展曲線觀察,通訊基礎建設的演進一直是推動語言服務產業成長的關鍵動力。自1980年代以來,從1G到4G的每一次技術躍進,都為產業帶來革命性的改變。特別是4G技術的普及,不僅大幅提升資料傳輸速度、降低延遲,更催生了共享經濟、即時通訊、串流媒體等創新服務,為語言服務產業開創了全新的應用場景。

雲端運算的普及同樣扮演著關鍵角色。自2002年亞馬遜AWS推出以來,軟體即服務(SaaS)模式的興起,使得翻譯管理系統、機器翻譯,乃至於ChatGPT等應用得以快速普及。這些雲端服務降低了部署與維護成本的門檻,讓各種規模的企業都能享有先進的語言科技服務。

圖形處理器(GPU)運算能力的突破,則為機器學習的發展奠定重要基礎。最初用於區塊鏈運算的GPU技術,因其優異的平行運算效能,迅速成為AI演算法研發的焦點。這項硬體技術的進步,使得處理網路上大量非結構化資料成為可能,為生成式AI工具的發展開啟了新篇章。

產業發展曲線更清楚展現了各項技術的演進軌跡:從個人電腦、電子郵件的興起,到翻譯記憶系統、翻譯管理系統的發展,再到機器翻譯與大型語言模型的突破,每一項技術創新都以S型曲線的形式展現其發展歷程。而隨著5G時代的來臨,產業預期將迎來更大規模的變革,可能催生出全新的企業、平台與內容形式。

展望未來,6G通訊技術預計將在2030年開始普及,這意味著語言服務產業將持續面臨新的技術挑戰與機會。這些基礎建設的演進,不僅改變了語言服務的提供方式,更深刻影響了整個產業的發展方向。
 
企業語言服務管理模式的轉型與挑戰

在全球化企業中,語言服務的管理策略往往反映了組織的結構特性與營運需求。以微軟和福斯汽車等跨國企業為例,其龐大的全球據點與員工規模,凸顯了跨部門翻譯協調的複雜性。在這些大型企業中,語言服務通常分散在各個部門,僅在發生重大問題需要向執行長匯報時,才會出現集中管理的情況。

企業語言服務的組織模式主要分為三種:集中式(centralized)、分散式(decentralized)和分布式(distributed/coordinated)。集中式管理將語言服務集中於單一團隊或部門,確保一致性與統一方向;分散式則讓各部門自行管理翻譯任務,有利於專業化與在地需求的掌握;分布式則結合兩者優點,透過中央控管機制實現彈性調配。實務上,分布式模式最為普遍,因其具備足夠的靈活性,能在日常營運與重大變革時期之間靈活轉換。

值得注意的是,語言服務在企業中往往被視為第四層級的管理功能,而非公司策略的重點。在企業預算規畫中,語言服務的支出相較於產品開發、行銷、銷售等領域,常被視為微不足道的支出。這種定位使得語言服務的整合與執行往往呈現碎片化的特徵,缺乏統一的戰略視角。

為了改變這種情況,語言服務團隊需要更積極地與內部客戶合作,而非僅扮演被動的服務提供者。透過取得各部門的產品成功指標、多語言客戶互動數據、轉換率和營收分析等資訊,語言服務團隊得以展現其對業務成果的實質貢獻。這種轉變有助於將焦點從單純的成本、速度和語言品質指標,轉向更全面的業務成長與客戶滿意度的評估。

此外,採購部門在決定執行模式時扮演著重要角色。他們著重於成本效益和供應商管理,可能偏好單一供應商模式以簡化管理流程並降低成本。然而,這可能與語言服務團隊對靈活性和品質控制的需求產生衝突,特別是當相關技術也由同一供應商提供時,更可能造成太過仰賴單一供應商的風險。因此,語言服務團隊與採購部門之間的有效協作,對於建立永續的執行模式至關重要。
 
人才短缺警訊響起,翻譯產業面臨世代交替危機

從OECD國家的統計數據來看,當前翻譯人才的年齡分布正發出警訊。目前譯者年齡層的分布集中在28至38歲之間,但預計到2035年,這個數字將面臨顯著下滑。以美國為例,翻譯工作者的平均年齡已達41歲,且20至30歲的新進譯者比例持續萎縮。同樣的趨勢也在歐洲出現,高齡化和出生率下降的雙重影響,使得人才短缺的隱憂更加明顯。

譯者收入的波動性也是一大挑戰。過去五年來,受到通貨膨脹和工作性質轉變的影響,譯者的收入呈現顯著的不穩定性。隨著機器翻譯後編輯(MTPE)等技術導向任務的增加,每個專案的工作量雖然減少,但整體專案數量卻因內容量增加而上升。這種變化導致譯者不僅面臨每字單價下降的壓力,且整體工作的負擔也會增加。

更令人憂心的是,大學培育的新進譯者人數正在減少。一位專業譯者的表現通常需要5到10年的時間才能達到巔峰,特別是在需要高度專業知識的領域。這種培育週期的長度,加上新人投入意願降低,可能導致未來人才供給出現斷層。

譯者與代理商之間的關係也面臨轉變。近年來,代理商不斷調整績效指標,如要求更高的每小時審校字數,並引入各種降低字數計算的工具。這些變革往往不利於譯者,加上字數計算和付款流程缺乏透明度,以及疫情期間的降價等負面經驗,使得許多譯者感受到自身價值被商品化的壓力。

科技工具對生產力的影響也不如預期。儘管語言科技工具不斷推陳出新,但為多個客戶工作的譯者反映,需要熟悉各種不同環境反而降低了工作效率。這種生產力提升的不一致現象,突顯了譯者在適應多元技術工具和平台時所面臨的挑戰。

隨著內容量持續成長和新技術的發展,市場對高技能譯者的需求只會增加。人才稀缺性將提升那些能夠處理複雜任務的資深專業人士的價值,特別是在品質控制、工作流程編排、專案管理和語言科技整合等領域。

破解科技迷思,直視翻譯效率的真相

近年來,包含義大利Translated公司在內的語言服務供應商,積極推動AI奇點趨勢的論述,認為機器翻譯的品質將在未來幾年內追平甚至超越人工翻譯。他們預測,頂尖譯者修正機器翻譯文本所需的時間,將與修改同儕翻譯作品所需時間漸漸變得一致。然而,這種觀點往往忽略了譯者的實際反應與顧慮。儘管AI驅動的工具確實能提升生產力和效率,但並不能完全取代人類的專業知識和創造力。

更重要的是,產業內部普遍存在著「生產力謬誤」的現象。這個概念指出,非翻譯任務的增加——如內容管理、溝通協調、開立發票、進度追蹤和報告撰寫等——可能抵消了AI工具帶來的生產力提升。舉例來說,一位譯者可能需要在同一天內在Trados、Phrase和MemoQ等不同平台間切換,每個平台都有其獨特的指令和整合方式。此外,譯者還需要與專案經理和多位審校人員溝通、處理收款事宜,並因應訂單內容的變化。這些額外的責任往往消耗了透過機器翻譯節省下來的時間。

標準化規範的僵化也成為效率提升的潛在障礙。在AI時代,ISO標準和ASTM指南等傳統翻譯品質保證機制逐漸顯得過時。這些在機器翻譯普及前制定的標準,規定了嚴格的審查和修訂階段,已無法與AI技術帶來的效率提升相匹配。特別是當AI在審查和確保人工與機器翻譯品質方面展現出高度效能時,這些過時的品質保證流程反而成為譯者收入成長的阻礙。

然而,我們也必須承認,AI在翻譯自動化方面的應用已獲得譯者的廣泛認可,特別是在後編輯工作和內容消費者方面。若沒有AI的協助,當今許多內容都將無法完成翻譯,包括即時字幕、使用者生成內容和低影響力的知識庫文章等。這反映出技術工具對譯者實際工作的影響是複雜且多面向的,需要在效率提升與品質保證之間取得平衡。

這些發現強調了需要重新思考翻譯產業的標準化框架,以更好地反映現代AI驅動工具的能力。同時,也需要正視技術效率提升可能帶來的真實影響,避免過度簡化或理想化的論述。

跨界整合創新,語言服務業的破局之道

隨著5G時代來臨,伴隨著大型語言模型、生成式AI和空間運算等新興技術的突破,語言服務產業正站在新紀元的門檻。從產業發展歷程來看,每一次重大技術創新最初都引發產業消失的恐慌,但最終卻總是帶來更大的成長。這種現象預示了產業未來發展的關鍵在於如何因應新技術帶來的轉型機遇。

語言服務供應商本質上是服務型企業,必須根據現有和未來客戶群的需求變化來調整服務內容。產業的轉型本質介於內容創作和消費之間,而擴展至這些界限之外的嘗試少有成功案例。因此,供應商需要因應新型態內容和製作流程的出現,適時調整自身角色,開發新的服務項目。

大規模個人化(mass personalization)的趨勢帶來了新的挑戰。企業必須能夠根據客戶個人偏好和行為,大規模創造個人化的內容和體驗,這對多語言內容管道的測試、創建和調整提行程了新的要求。雖然技術是實現這一目標的重要推手,但人們始終偏好與人互動,這使得語言服務供應商所提供的語言、文化和次文化專業知識變得不可或缺。

企業也越來越依賴多管道和多模態的溝通方式,產生了各種需要高度在地化工作流程的新格式和複雜性。市場需求也轉向更個人化、更不正式的內容,這類內容更容易引發情感共鳴,有助於促進購買行為和品牌忠誠度。在這種情況下,找到、培訓和激勵能夠理解、評估和轉化針對目標受眾特定群體所創建內容的在地語言人才,成為語言服務供應商高價值工作中越來越重要的一環。

與產品開發生命週期(Product Development Lifecycle)的整合也成為一個關鍵機會。這使企業能夠同時在多個市場推出產品,一次性解決國際化、在地化和多語言產品性能等問題。此外,對話式AI的崛起也為語言服務供應商創造了新機會,確保使用者能夠以母語可靠、可預測地,並在擁有文化脈絡之下與聊天機器人、語音助理等對話介面進行溝通,這成為供應商必須面對的新挑戰。
 
開創人機協作新局,迎向永續發展新紀元

「AI是否會完全取代人工翻譯?」這個問題在產業內經常被提出。從實務角度來看,AI確實已經取代了大量的人工翻譯工作,就如同機器翻譯早已接管了大部分的基礎翻譯任務。然而,產業的真實面貌並非非此即彼的選擇題,而是多元現實共存的新格局,AI驅動的語言服務與人工服務能夠在結合工作流程中相輔相成,也能各自作為獨立的服務選項。

語言服務產業的本質就是轉型的載體,介於內容創作與消費之間。隨著AI強化了語言服務供應商的能力,這些企業正努力因應組織複雜度與市場變遷帶來的挑戰。根據語言產業發展曲線的預測,語言解決方案的需求與服務在可預見的未來將持續成長,這意味著AI與人類專業知識都是這個充滿活力的產業中不可或缺的要素。

更重要的是,產業轉型不會在一夕之間完成。演進是個緩慢的過程,而且必須考慮到不同企業部門的技術成熟度和在地化成熟度有所差異。在有目的下部署AI驅動的生產力功能,結合智慧編排的過程中,語言服務供應商有機會為更廣泛的企業降低在地化成本門檻,使其得以進入需求端成為買家,或將全球化努力擴展到新的語言和受眾。

即使在純技術解決方案的新市場中,人為控制仍然是不可或缺的環節,包括訓練、微調、評估輸出,以及為純技術工作流程提供結構化反饋。儘管這些工作的可見度可能不如高價值的語言工作,但它們在確保服務品質方面扮演著關鍵角色。

展望未來,語言服務產業將在人機協作的基礎上,持續突破創新,為全球化溝通提供更有效率、更具品質保證的解決方案。這不僅是技術演進的必然結果,更是產業永續發展的關鍵動力。

資料來源:
https://www.nimdzi.com/the-language-industry-curve/
Photo by Steve Johnson on Unsplash

【趨勢觀點】啟動下個30年:W3C執行長談「以人為本」網路世界的四大支柱

編譯:余韋達

作為全球資訊網標準的制定者,全球資訊網協會(World Wide Web Consortium,W3C)一直致力於讓網路服務全人類。本文綜整 W3C 執行長 Seth Dobbs 於2024年所發佈的文章,闡述組織的四大核心領域:網路無障礙(Web accessibility)、國際化(internationalization)、安全性(security)和隱私(privacy),是如何共同打造出更好的網路世界。在數位科技快速演變的今日,對這些領域有深入了解,對於任何參與網路發展的人都彌足珍貴,也讓我們得以一窺網路技術標準的演進方向。
 
網路世界標準的四大基石:網路無障礙、國際化、安全性和隱私

自1994年成立以來,W3C始終堅持一個信念:網路必須服務全人類。為實現這個願景,W3C將四個關鍵領域定義為「平行領域」(horizontals),分別是網路無障礙、國際化、安全性和隱私。這些領域之所以被稱為「平行」,是因為它們在各個面向影響著 W3C 的所有工作內容。

這四大領域的成形並非偶然。早在 1997 年,W3C 就推出了網路無障礙倡議(Web Accessibility Initiative),隔年又展開了國際化活動。這些早期的行動,為今日網路的普及發展奠定了重要基礎。每個平行領域都在持續發展,不斷因應新興的技術挑戰和社會需求。

值得注意的是,這些領域不只是技術標準,更代表著 W3C「以人為本」的核心價值。透過在標準制定過程中納入這些面向的考量,W3C 確保每項網路技術的發展都能兼顧可及性、文化差異、安全性與隱私保護。這種全方位的思考模式,使得網路能真正成為一個服務全人類的平台。
 
網路無障礙:從合規到共融的典範轉移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的最新統計,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的統計,全球約有 13 億人正經歷著顯著的失能(disability)現象,這代表全球人口的 16%,或者說每六個人中就有一位需要無障礙的支援。在美國,根據疾病管制中心(CDC)的數據,這個比例更高達四分之一。值得注意的是,這個數字還在持續增加,主要原因是非傳染性疾病的增加以及人類壽命的延長。這些數據凸顯了網路無障礙設計的重要性,因為在現今社會,網路已成為教育、就業、政府服務、醫療保健等領域不可或缺的管道。

W3C 深知這項挑戰的迫切性,早在1999年就發布了第一版的《Web 內容無障礙規範》(WCAG 1.0)。這套標準歷經多次更新,持續為全球網路無障礙發展指引方向。隨著各國政府逐漸將 WCAG 納入法規範疇,無障礙已從單純的道德考量,提升為具有法律約束力的要求。

從商業角度來看,重視無障礙設計的企業正獲得顯著回報。根據 Gartner 的研究,完全符合WCAG 2.0標準的數位產品,其市場表現較未符合標準的競爭對手高出 50%。更值得注意的是,IT顧問公司 Accenture 的報告指出,優先考慮無障礙性的公司,其營運表現超越競爭對手的機率高達四倍。

然而,W3C 網路無障礙倡議(WAI)負責人 Shawn Lawton Henry 強調:「無障礙設計對某些人是必要的,但對所有人都是有益的。」事實上,許多最初為身障者設計的功能,如語音控制、觸控螢幕等,現已成為大眾日常使用的便利功能。這印證了無障礙設計不僅能促進社會共融,更能推動科技創新,創造更佳的使用體驗。
 
國際化:讓全球網路不再有語言藩籬

「語言不僅是溝通的工具,更是文化的載體,承載著世代相傳的傳統、故事和知識。」W3C國際化領域的負責人薛富僑(Fuqiao Xue)如此闡述國際化的深層意義。這個自 1998 年啟動的工作領域,正致力於確保網路能真正實現其「全球資訊網」的願景。

國際化(Internationalization,簡稱I18N)的核心任務,是確保網站和應用程式能適應不同文化、地區和語言的需求。這項工作涵蓋了內容設計、應用開發、技術規範等多個層面。其中,語言支持(Language enablement)的框架扮演著關鍵角色,這套框架透過系統化的方式,識別各種語言和書寫系統在網路上的使用障礙,進而提出解決方案。

這項工作所帶來的商業效益十分顯著。研究數據顯示,40% 的使用者不會與非母語的網站互動,76% 的網路購物者較喜歡以母語呈現的產品資訊。對企業而言,良好的國際化設計不僅能擴大市場觸及範圍,更能確保品牌一致性、提升可擴展性,並有效控制維護成本。

然而,國際化工作的挑戰遠超過單純的翻譯。它必須考量文字的書寫方向、版面配置、日期時間格式,甚至是符號和顏色在不同文化中的含義。W3C 透過與全球專家合作,持續完善HTML、CSS、SVG 等技術標準,確保各種語言的文字排版需求都能得到妥善支援。這種細緻的考量,正是實現真正全球化網路的關鍵。
 
資安守門:打造值得信賴的數位生活

「科技若不安全,就無法真正造福人類。」這是 W3C 推動網路安全標準的核心理念。在數位時代,安全與隱私已被聯合國明確納入基本人權範疇,其重要性與日俱增。隨著網路服務的多元化,潛在的資安風險也不斷擴大,這使得完善的安全標準更形重要。

W3C 採取三管齊下的策略來強化網路安全:開發安全技術標準、審查現有網路標準的安全性,以及指導開發者採取安全的設計與開發實務。其中,威脅模型分析(threat modeling)是一個關鍵環節,透過持續更新的文件來識別跨領域威脅與因應對策,為技術規範提供安全框架。

2024 年初,W3C 迎來了新任資安長 Simone Onofri,並啟動了資安興趣小組(Security Interest Group,SING)的籌組工作。這個專責小組將協助各工作小組在開發新技術時避免和減輕潛在的資安問題,同時也會針對現有系統提出改善建議。此外,跨組織的網路應用程式安全規範社群小組(Security Web Application Guidelines〔SWAG〕 Community Group)的成立,更展現了 W3C 促進各方利害關係人協作的決心。

特別值得關注的是數位身分的新趨勢。去中心化身分和憑證的概念正在興起,讓使用者能透過數位錢包掌控自己的身分資訊。這項發展受到社群網路、教育機構、企業和政府的廣泛關注,因為它提供了比實體證件更安全、更能保護隱私的解決方案。為此,W3C發布了《身分與網路》(Identity & the Web)研究報告,深入分析這項技術對市場和人性面向的系統性影響。
 
標準推動:從理念到實踐的關鍵之路

在確立四大平行領域的重要性後,如何有效執行與推廣這些標準,成為 W3C 面臨的重要課題。組織採取了系統化的方法,確保這些領域能真正融入網路技術的發展脈絡中。每項新的網路標準在制定過程中,都必須經過無障礙性、國際化、安全性和隱私等面向的平行審查(horizontal review)。

W3C 深知,標準的價值在於實踐。為此,組織建立了豐富的資源庫,為不同角色的參與者提供指引。例如,在無障礙領域提供了 WCAG 快速參考的規範,協助開發者快速掌握關鍵原則;在國際化方面,則透過語言支持的框架,系統性地識別與解決各種語言在網路上的使用障礙。

社群參與是標準推動的重要環節。自2011年起,W3C 創立了社群組織與商業組織(Community and Business Groups),開放非會員參與網路技術的發展討論。這項創新舉措大幅提升了標準制定過程的包容性,使更多利害關係人能夠貢獻己力。

標準審查流程的嚴謹性,是確保品質的關鍵。W3C 採用多層次的審查機制,包括技術審查、無障礙性檢視、國際化評估、安全性分析等。特別是在資安領域,新成立的資安興趣小組將進一步強化審查的專業性與系統性。這種全方位的品質把關,確保了標準能夠切實回應使用者需求。
 
迎向未來:數位時代的新挑戰與契機

隨著數位科技的快速演進,W3C 的四大平行領域也面臨新的挑戰與機會。2024年,組織正積極因應幾個關鍵議題:包括改善 ARIA(Accessible Rich Internet Applications)規範以提升網路無障礙、探討真實世界身分在網路上的角色、研究物聯網(Web of Things))的註冊管理系統、制定網路隱私原則,以及探討生成式 AI 的倫理影響。

特別值得關注的是,一份聯合國報告明確指出,技術標準對人權實踐有重大影響。這促使 W3C 更加重視標準制定過程中的人權考量。組織正在調整其結構,以更有效傾聽和納入全球各地的聲音,確保標準制定能反映多元觀點。

在技術層面,W3C 持續推動創新。例如,在無障礙領域,組織正探索如何讓新興的互動形式更具包容性;在國際化方面,則致力於完善支援更多世界上的語言。資安領域更面臨著去中心化身分識別等新興議題的挑戰。

2023年,W3C 重新定位為公益性非營利組織,這項轉變反映了組織致力於公共利益的決心。這也意味著,未來的標準制定將更加重視社會影響,在追求技術進步的同時,始終以服務人類為核心使命。正如組織在過去近30年的發展中不斷調整以回應新興需求,W3C 將持續發展其標準框架,以確保網路能在新時代中繼續造福人類。
 
凝聚共識,開創網路新紀元

從 1989 年 Tim Berners-Lee 提出全球資訊網的構想,到今日服務數十億用戶的龐大系統,網路的發展遠遠超出了最初解決 CERN 資訊管理問題的設想。在這 35 年的演進過程中,W3C 的四大平行領域──網路無障礙、國際化、安全和隱私──扮演了關鍵的指引角色,確保網路的發展始終朝向服務全人類的方向邁進。

這些領域的重要性,不僅體現在技術標準的制定上,更反映在實際的社會影響中。無障礙設計讓更多人能夠平等參與數位社會;國際化工作跨越了語言與文化的藩籬;而安全標準則為數位活動建立了信任基礎。這些努力共同構築了一個更具包容性、更安全可靠的網路環境。

然而,這項工作永遠不會完結。隨著技術持續演進,新的挑戰不斷湧現。W3C 深知,只有透過廣泛的社群參與,匯集各方智慧,才能妥善因應這些挑戰。這也是為什麼組織持續調整其結構,力求更有效地傾聽和納入全球各地的聲音。

正如 W3C 執行長 Seth Dobbs 所強調,網路必須持續服務人類。在邁向下一個 30年的旅程中,這個理念將繼續指引著網路標準的發展方向。透過四大平行領域的持續精進,以及更廣泛的社群參與,我們有理由相信,網路將能在未來創造更多驚奇,為人類帶來更多便利與福祉。

資料來源:
Photo by Growtika on Unsplash

【趨勢觀點】從特殊需求到全民效益:全球科技巨頭搶進6兆美元的數位無障礙市場

譯:余韋達


全球超過10億潛在用戶、每年的市場規模超過6兆美元,數位無障礙(Digital Accessibility)這個長期被忽視的龐大商機,正在全球科技業掀起一場沉默革命。

根據全球資訊網協會(World Wide Web Consortium,W3C)在〈無障礙在數位領域的商用案例〉的網頁中提到,隨著全球人口老化加速,數位無障礙已從單純的社會責任,演變成不容忽視的商業戰場。在開發國家中,平均壽命超過 70 歲的人口,有11.5%的時間會因為各種障礙需要輔助科技的協助。這意味著光是高齡市場,就有著超過2.3億人的潛在使用者。

「無障礙設計早已不是慈善事業,而是推動創新的重要動力。」Google 無障礙工程總監 Eve Andersson 指出,從語音助理到自動駕駛,許多改變人類生活的創新,都源自於解決障礙者的需求。這股趨勢正吸引越來越多企業投入——從蘋果、微軟到巴克萊銀行,全球各企業的領導品牌紛紛將數位無障礙納入它們的核心戰略中。

研究指出,重視數位無障礙的企業,除了社會責任的層面上,還能在四個面向都能獲得實質上的效益:驅動創新研發、提升品牌價值、擴大市場觸及、降低法律風險。以全球最大零售商Target為例,一場關於無障礙的爭議不僅要付出高達900萬美元的賠償金,更促使該公司徹底改變其數位策略,最終反而開創更大的市場機會。

當創新遇見無障礙:科技巨頭的意外收穫

「無障礙問題的解決方案,往往成為明日的主流創新。」Apple 無障礙政策與計畫總監Sarah Herrlinger的這句話,完美詮釋科技產業的重要趨勢之一。早在2000年代初期,Apple就經歷了一個關鍵時刻:當時擁有 23 個校區的加州州立大學系統,因為 iTunes U 教育平台無法支援視障學生使用,而被迫禁止教師使用該服務。面對這個挑戰,Apple 選擇創新而非抗辯,積極與校方合作,最終在 Mac 和 Windows 平台上都實現了完整的無障礙支援,不只解決了眼前的問題,更為日後的教育科技發展奠定重要基礎。

這種創新精神在 iPhone 的 VoiceOver 功能的開發過程中再次展現。這項原本為視障者設計的螢幕朗讀技術,促使 Apple 重新思考觸控介面的互動模式。在開發過程中,工程團隊發現基於手勢的操作方式不只適用於視障者,更為所有使用者帶來更直覺的體驗。這項創新讓Apple 獲得美國全國盲人聯合會的特別表揚,更為後來智慧型手機的人機互動設計開創了新典範。

Google 則將無障礙需求轉化為人工智慧的突破點。公司的無障礙工程總監 Eve Andersson 透露,許多看似與無障礙無關的創新,其實都源自於協助特殊需求者的研究。例如,為視障者開發的視覺描述技術,推動了機器學習在影像辨識領域的進展;而自動語音辨識技術,則是從協助聽障者轉譯對話開始,逐步發展成今日備受歡迎的語音助理。

這種「意外收穫」並非偶然。根據 Forrester Research 針對微軟(Microsoft)委託的研究發現,當無障礙設計被納入產品開發週期時,不僅可以降低後期維護成本,更能提升整體用戶滿意度。以回應式網頁設計(Responsive Web Design)為例,這項現今網路開發的標準做法,最早就是源自於無障礙網頁需求,為行動裝置的普及奠定重要基礎。

數據顯示,重視無障礙設計的企業在創新表現上往往領先同業。這不僅體現在專利數量上,更反映在產品的使用者體驗評價。「當你為極端的使用場景設計解決方案時,往往能發現到會影響所有使用者的重要問題。」Google的 Andersson 補充說,這正是無障礙設計能夠推動整體創新的關鍵。

無障礙策略:現代企業的品牌致勝關鍵

「在巴克萊銀行,無障礙不只關乎障礙,而是幫助每個人都能在任何情況下使用數位服務。」巴克萊銀行數位無障礙部門總監Paul Smyth的這席話,道出了無障礙設計對企業品牌的深遠影響。作為全球金融業的領導品牌,巴克萊銀行將無障礙納入企業文化的經驗,為我們提供了寶貴的借鏡。

這家擁有 300 年歷史的銀行,並非一開始就是無障礙的倡議者。而轉捩點發生在他們發現到,光是英國,身心障礙者及其家庭的年度消費就高達 2,490 億英鎊。但更重要的是,在推動無障礙改革的過程中,巴克萊銀行發現這不僅是服務特定客群的問題,更是提升整體客戶體驗的關鍵。他們製作的無障礙教育動畫在 YouTube 上獲得廣大迴響,不只提升了品牌形象,更帶動了內部員工對無障礙的認同。

微軟的轉型故事則更富戲劇性。在2015年之前,這家科技巨擘曾因忽視無障礙需求而飽受批評。但在執行長薩蒂亞・納德拉(Satya Nadella)的帶領下,微軟徹底改變了公司的方向。納德拉親身經歷了照顧特殊需求孩子的挑戰,這讓他深刻體認到科技的包容性有多重要。在他的推動下,微軟不只改善了產品的無障礙功能,更將這個理念深植於企業文化中。

「當企業認真對待無障礙,不只是遵守法規,而是真正傾聽與創新時,品牌價值自然會跟著提升。」這是來自《財富》百大企業研究的重要發現。這項針對高績效企業的研究顯示,將無障礙納入多元化策略的公司,往往能在人才招募、員工保留和品牌聲譽等面向都取得優異表現。

無障礙市場:機會與挑戰並存的新戰場

「當我們為了符合法規而提供播客逐字稿時,意外發現這不只服務了聽障朋友,更為我們帶來了全新的成長動能。」《This American Life》的製作團隊分享了這個令人意外的發現。這個在全美擁有超過210萬聽眾的國家公共電台(NPR)節目,在 2011 年因應美國聯邦通訊委員會(FCC)規定而開始提供完整逐字稿,結果帶來了意想不到的收穫:網站流量增加了6.86%,不同語言的讀者大幅成長,更重要的是,觸及了許多在吵雜環境或需要快速查找內容的新用戶。

然而,並非所有企業都能及時看到這樣的商機。美國零售巨頭 Target 在 2008 年就付出了慘痛的代價:因為網站無法供視障者使用,不只賠償了600萬美元的集體訴訟金,還得支付超過 300 萬美元的律師費,更被法院要求長期接受網站無障礙監督。這個案例成為業界警示,也凸顯了數位無障礙從「選項」轉變為「必要」的關鍵時刻。

全球法規的演進正在加速這個趨勢。從聯合國《身心障礙者權利公約》(Convention on the Rights of Persons with Disabilities)帶來的全球性影響,到歐盟《歐洲無障礙法案》(European Accessibility Act)的具體規範,再到挪威對違規企業開罰的積極執法,都顯示出無障礙已成為企業不能忽視的基本要求。特別值得注意的是,在美國,即使缺乏明確的聯邦法規,法院也越來越傾向支持要求網站無障礙的訴訟。

但真正的商機在於市場規模。全球超過 10 億的身心障礙人口只是起點,隨著人口老化,在平均壽命超過 70 歲的國家中,人們的一生平均有 11.5 %的時間會面臨某種形式的障礙。這創造出一個市值預估上看6.9兆美元的延伸性市場。更重要的是,無障礙設計帶來的效益往往超出預期:從戶外觀看手機時的高對比度設計,到在開車時使用語音控制,許多原本為特定族群設計的功能,最終都成為所有用戶喜愛的特色。

「企業需要認知到,投資無障礙不只是規避風險,更是搶占先機的關鍵策略。」微軟的研究指出,當無障礙設計被納入產品開發的早期階段,不只能降低後期改善的成本,更能創造更好的使用者體驗,進而擴大市場影響力。

數位無障礙:未來企業的致勝關鍵

從現在往回看,數位無障礙已經從單純的社會責任,演變成企業不可忽視的策略性議題。從Apple 的 VoiceOver 到 Google 的 AI創新,從巴克萊銀行的品牌轉型到 Target 的慘痛教訓,這些案例都在告訴我們同一件事:在數位時代,無障礙不再是額外的成本,而是推動創新、擴大市場的重要引擎。

產業專家建議,企業在規劃數位轉型時,應該將無障礙納入核心戰略考量。W3C 也指出,及早導入無障礙設計的企業,不只能節省後期調整的成本,更能在四大面向獲得顯著優勢:產品創新能力的提升、品牌價值的強化、市場規模的擴大,以及法律風險的降低。特別是在全球人口快速老化的趨勢下,估計有超過2.3億人將因年齡增長而需要無障礙功能,這個數字還在持續成長中。

「關鍵在於改變思維,」巴克萊銀行的Paul Smyth強調,「當我們不再把無障礙視為合規要求,而是視為創新機會時,整個策略方向都會不同。」這個觀點得到了實務的支持:Forrester Research的分析顯示,將無障礙納入產品開發週期的企業,在客戶滿意度和市場表現上都明顯優於同業。

展望未來,隨著數位科技更深入生活的每個層面,無障礙設計的重要性只會與日俱增。對企業來說,現在正是布局的關鍵時刻:那些能夠及早認知並把握這個趨勢的組織,很可能就是下一個十年的市場領導者。畢竟,在這個強調包容和多元的時代,真正的創新,應該是為所有人創造價值的創新。

參考資料:
“The Business Case for Digital Accessibility”:https://www.w3.org/WAI/business-case/
Photo by Nguyen Minh on Unsplash

【趨勢觀點】無密碼時代來臨!W3C 解密全球數位身分發展現況,三大關鍵挑戰浮現


編譯:余韋達

【揭開數位身分的新篇章】

全球資訊網協會(W3C)於2024年10月發布了一份重要的報告《身份與網路(Identity & the Web)》,由W3C團隊專家Simone Onofri主筆,深入探討數位身分對網路世界的影響。這份報告的出現,正值全球各國政府積極推動數位身分基礎建設的關鍵時刻。數位身分不僅是技術創新,更是攸關人權與永續發展的重要課題。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DGs)的第16.9點明確指出,要在2030年前為所有人提供法律身分,包括出生登記。世界銀行也透過ID4D(Identification for Development)計畫,致力實現「為所有人提供獨特的法律身分與數位身分服務」的願景。

這份報告特別強調,數位身分的發展必須兼顧創新與風險管控。從技術標準的制定到治理框架的建立,都需要各方利害關係人的共同參與。報告指出目前最迫切的任務包括:實現無密碼憑證認證、建立不依賴第三方cookies的聯邦身分機制、評估去中心化憑證的安全與隱私威脅,以及確保數位憑證在網路平台上的互通性。

本文將從數位身分的歷史演進談起,帶領讀者了解從實體到數位的轉型過程,進而探討當前三大主流管理模式的優劣,並透過全球實際應用案例,深入剖析隱私、安全與人權等關鍵議題。特別值得注意的是,報告強調標準化工作對於推動創新、降低風險的重要性,以及政府、標準開發組織與民間社會合作的必要性。

報告中特別提到,數位身分的應用範圍已經遠超過個人身分識別,擴及到組織、物聯網設備與供應鏈管理等領域。隨著技術的發展,我們必須正視數位落差、隱私保護與人權維護等挑戰。本文將依序探討這些面向,為讀者勾勒出數位身分發展的全貌。

從紙本到數位:身分識別的演進之路

追溯數位身分的發展歷程,可以看到人類社會對身分識別需求的轉變。在1700-1800年代,當人們需要在陌生環境中證明身分時,主要依賴由政府等可信任機構發行的文字憑證。1876年,攝影師William Notman首次將照片應用於身分識別,為費城百年博覽會的工作人員與訪客製作識別證。但直到1915年,美國政府發現一名德國間諜利用相似外表與英語能力,盜用美國護照後,才開始在護照中加入照片,開啟了照片憑證的新紀元。

1968年,國際民航組織(ICAO)展開機器可讀取旅行證件的研究,並於1980年發布Doc 9303規範,制定了機器可讀取代碼的標準。這項規範後來獲得ISO認可,成為ISO/IEC 7501-1標準,奠定了跨國身分識別的基礎。1998年,Doc 9303更進一步納入RFID技術傳輸生物特徵資訊,顯示出數位化轉型的趨勢。

然而,當這些實體證件被掃描或拍照用於網路服務時,原有的防偽設計就失去作用。以金融服務業為例,客戶需要提供身分證件進行KYC(認識你的客戶,Know Your Customer)程序時,往往必須將整份文件提供給金融機構,而金融機構又經常將這些資料委託給專業公司使用機器學習進行驗證,這不僅增加了資料外洩風險,也違反了資料使用最小化的原則。

數位身分管理的三大模式:從集中到分散

根據報告分析,全球數位身分管理主要發展出三種模式:集中式(centralized)、聯邦式(federated)與去中心化(decentralized)。集中式模式是最早期的形式,由單一服務提供者同時負責身分認證與服務提供,就像我們使用社群網站時,帳號和密碼都由該平台管理。這種模式雖然實施簡單,但存在諸多安全隱患,例如使用者容易重複使用相同密碼,增加遭受駭客攻擊的風險,且服務提供者必須承擔儲存密碼的安全責任。

聯邦式身分模式則將身分驗證與服務提供分離,最常見的例子就是「使用Apple/Google⋯⋯登入」的功能。這種模式讓使用者無需記住多組密碼,服務提供者也不需要自行管理身分驗證系統。然而,這種模式仍有其限制,特別是身分提供者可以追蹤使用者的服務使用情況,加上目前仰賴第三方cookies的技術即將被淘汰,亟需尋找新的解決方案。

去中心化身分模式(又稱自我主權身分,Self-Sovereign Identity)是最新發展的趨勢,強調讓使用者完全掌控自己的身分資訊。在這個模式中,憑證發行者(例如政府)將數位憑證發給持有者(使用者),使用者可以將憑證存放在數位錢包中,並依需求向驗證者出示。這種架構分為五個層次,從最底層的識別符號與命名空間、代理框架和基礎建設、憑證、到應用程式與數位錢包,再到最上層的信任框架與生態系統,形成完整的技術與治理體系。

特別值得注意的是,在去中心化模式中,使用者可以選擇性地揭露所需資訊。例如,當需要證明年齡時,不必出示完整的身分證資訊,只需證明「年齡大於特定數值」即可。這種設計大幅提升了隱私保護程度,但也帶來新的挑戰,例如如何確保不同系統間的互通性,以及如何建立跨境信任機制。

全球應用場景大解密

根據W3C的調查,數位身分的應用已經遍及政府、企業、物聯網等多個領域。在政府部門方面,愛沙尼亞的e-Identity、新加坡的Singpass、義大利的SPID等系統都展現出數位政府服務的創新。這些系統不僅提供基本的身分認證,還支援各種政府服務的線上辦理,大幅提升行政效率。

在企業領域,身分與存取管理(Identity and Access Management,IAM)市場預計到2029年將成長至430億美元規模。特別是在後疫情時代,遠端工作模式的普及,使得全球人力資源管理更仰賴可靠的數位身分系統。據估計,科技產業中有67%的員工採用遠端工作模式,而91%的工作者偏好這種彈性的工作方式。

在物聯網應用方面,報告提到了奧地利電網公司(APG)的創新計畫,運用去中心化身分技術來管理分散式能源設備,確保電網頻率的穩定調節。在汽車產業,數位身分更可用於車輛識別、維修紀錄追蹤、保險理賠等多個環節,展現出物聯網身分管理的多元應用潛力。

在隱私與安全間達成平衡的藝術

W3C報告特別強調,隨著數位身分應用範圍擴大,安全性與隱私保護的重要性與日俱增。以政府發行的高保證等級憑證為例,其涉及的個人資訊更為敏感,若未妥善設計防護機制,可能導致嚴重的隱私侵害。報告提出三個關鍵的隱私要求:可驗證性(Verifiable)、最低限度使用(Minimal)與不可連結性(Unlinkable)。「可驗證性」確保身分資訊的真實性,「最低限度使用」原則要求僅揭露必要資訊,「不可連結性」則防止不同系統間的資料關聯。

為了實現這些目標,技術社群發展出多種創新解決方案。例如,在年齡驗證的應用場景中,不同的技術方案提供不同程度的隱私保護。最基本的方式是出示完整的憑證,但這會暴露過多資訊。較佳的做法是採用選擇性揭露技術,只出示年齡相關資訊。最理想的方案是使用零知識證明技術,僅證明「年齡符合要求」這個事實,無需揭露實際年齡。

W3C與其他標準組織正在密切合作,制定相關技術標準。這包括W3C可驗證憑證資料模型、去中心化識別符(DID)、各種加密方案,以及憑證狀態檢查機制等。特別值得注意的是,不同的憑證格式具有不同的隱私保護特性,開發者需要根據應用場景審慎選擇適當的技術方案。

為了系統性地評估和應對各種威脅,W3C發起了一項聯合威脅建模計畫,結合了技術架構組(TAG)、隱私興趣組(PING)等多個工作組的專業。這個威脅模型採用多種分析框架,包括STRIDE用於安全性分析、LINNDUN用於隱私評估,以及微軟的威脅模型化方法學用於評估對人權的影響。

人權與公平的守護之道

數位身分雖然帶來便利,但也可能加劇社會不平等。根據報告分析,數位落差是首要挑戰。如果數位身分成為獲取公共服務的必要條件,卻未考慮到硬體設備、軟體可用性與網路連線的可及性,將造成新的歧視形式。跨境互通性不足更可能導致國際間的差別待遇,影響人員流動與服務取得。

報告特別關注對弱勢群體的保護。例如,聯合國難民署正在探索如何運用數位身分技術來協助難民與無國籍人士。《馬拉喀什條約》(Marrakesh VIP Treaty)的實施也顯示,適當的數位身分系統可以協助確保身心障礙者的可及性權利。然而,這些應用都必須謹慎設計,避免造成新的排除效應。

在治理框架方面,各國採取不同的方案。歐盟的數位身分架構與參考框架(EUDI-ARF)、印度的Aadhaar系統、新加坡的Singpass等,都試圖在便利性與保護性之間取得平衡。這些框架不僅規範技術實作,更涵蓋法律、政策與社會面向,確保數位身分系統的包容性與公平性。

最關鍵的是建立適當的監督機制。電子前線基金會(EFF)與Access Now等公民社會組織呼籲,數位身分系統的設計必須以隱私保護與公平正義為核心。這包括確保系統的透明度、課責性,以及有效的救濟機制,以防止濫用與歧視。


前瞻趨勢與挑戰:數位身分的下一個十年

根據W3C報告的分析,數位身分的未來發展將面臨多重挑戰與機會。在技術層面,標準化工作仍有大量待解決的問題。特別是在去中心化身分模型中,需要協調多個標準開發組織的工作,包括W3C、IETF、OpenID Foundation等,以確保不同技術規範的一致性與互通性。報告特別提到,目前正在發展的數位憑證API(Digital Credentials API)將扮演關鍵角色,協助瀏覽器在網站與數位錢包之間進行安全的憑證交換。

跨國合作的需求日益迫切。隨著數位經濟全球化,單一國家或地區的解決方案已無法滿足需求。報告指出,供應鏈的數位化轉型就是一個典型例子,「貿易成本」往往會讓商品出口價格翻倍,特別影響中小企業的競爭力。建立跨境互通的數位身分系統,可望大幅降低這些成本。

然而,這些發展都必須建立在穩固的治理框架之上。報告總結指出,數位身分不僅是技術問題,更是治理挑戰。那些無法在技術層面完全解決的威脅,必須透過治理機制來管理,例如禁止特定使用方式,或是移除可能造成傷害的功能。在這個過程中,政府、標準組織、企業與公民社會的協作將變得更加重要。

展望未來,W3C呼籲全球社群共同參與,針對這些議題提供意見和建議。特別是在人權影響評估、隱私保護機制、跨境互通性等方面,需要更多創新思維和務實解決方案。透過開放和包容的討論過程,我們才能確保數位身分的發展真正服務於人類福祉,而不是成為製造新問題的「超級解決方案」。

正如報告所強調的,數位身分正處於關鍵的發展時期。它可能成為促進社會進步、保障人權的重要工具,但也可能淪為監控與歧視的工具。關鍵在於我們如何透過技術創新與治理改革,在便利性、安全性與人權保障之間取得平衡。這不僅需要技術專家的智慧,更需要整個社會的共同參與和持續對話。

圖片來源:https://unsplash.com/photos/a-person-holding-a-phone-Uw_8vSroCSc
Photo by Onur Binay on Unsplash

2024年11月4日

【文化部】114年度「文化部輔導數位出版產業發展補助」申請作業

補助出版業製作發行電子書、有聲書及現有電子書平台進行升級優化,引進數位化流程,活絡數位出版市場,培育數位出版人才,彰顯多元文化價值,支持產業創新發展。

【獎補助對象資格說明】
1、依中華民國法令設立登記或立案之出版事業、出版事業相關之團體。但申請第五類「人才培育或國際交流」者,僅以出版事業相關團體為限;申請第六類「數位轉型因應提升」者,僅以出版事業為限。
2、最近二年無欠繳應納稅捐之紀錄。


【申請資訊】
為全面推動無紙化作業,採線上申請,無需再郵寄相關書面申請文件至文化部,亦不受理紙本申請。
受理期限:自即日~2024.11.30止。
報名網址:
https://grants.moc.gov.tw/Web/PointDetail.jsp?__viewstate=oRWyc5VpG+MhcjH08O7JuwAaa4vPyufHaxZ1ypH3FT+0r+GVXUw+qUKYhSbj+aLY

【參考資訊】
文化部獎補助資訊網:https://grants.moc.gov.tw/Web/
文化部:https://grants.moc.gov.tw/

【聯絡窗口】
受理單位:文化部-人文及出版司
承辦人:張小姐|(02)8512-6483